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其实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而这话便来自于香港的资深作词人林夕。
很多懂音乐听歌的人都知道林夕是谁。“乐坛词神”已经不足以给这位为许多资深听众带来感动的人一个准确的定位。香港有一个说法:“香港有两个伟文”一个指的是黄伟文,另一个则指的是林夕(原名梁伟文)。这也从侧面说面林夕在香港乐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网上有一句流行的话是这样说的:“男不听《七友》,女不听《钟无艳》。”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自己也听过欣赏过这类歌,个人认为大抵是这些歌词的写实程度已经到了步入人心的状态。何谓步入人心,就是每个人在林夕的歌词里面都能读到体会到自己曾经体验过的那个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心酸不可言说,遗憾不愿再次体会的事情,因为没人会去愿意面对那些血淋淋的现实。“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林夕的经历也如同歌词一般,永远是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与味道。而他的经历也是这些走心歌词诞生的原因。
在林夕小的时候,他与正常的孩子便有着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轻言细语与认真呵护下长大的。而林夕的父亲则有着严重的狂躁症和躁郁症,脾气非常的不好。据林夕本人回忆,有时候他洗澡时间稍微长了一点,都会受到父亲的各种脏话的严词苛责。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一个孩子怎么能毫无顾虑的像其他孩子那样生长呢?
所以,林夕终日生活得惶恐不安,充满焦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生长环境既有不好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林夕因为这些负面的事情,情绪变得如同女生一般敏感而细腻,他也因此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绪表达能力和词藻嗅觉。
林夕也没有因为这些去怨恨自己的父亲,他反而更加的想要去理解父亲,带着这份理解去帮助别人。从林夕的作词也可以看出,这份理解的影响,他永远在尝试与每个人角色互换,尝试着去帮别人分担那种悲伤,去表达,去宣泄。他的词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失恋、相恋的人,他的词像是别人的情感导师,但是他对于自己悲伤与难过却只言片语简单带过:“谁人又为天使愁?”
在那些终日惶惶不安的生活里,林夕选择将书中的世界作为支撑自己精神世界的净土,他尽可能地去思考,去体会别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那种情感状态,这也让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痴”。而后初中迷恋上古典文学的他开始喜欢用那种短句短词,来说尽心中无限的孤苦与悲凉,那时候许多的tvb电视剧主题曲都对他的词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夕的古风歌词与现在那些网络古风歌快餐不一样,是真的像一本书一样值得再次去体会去品味。高晓松也慨叹过林夕的才华,古典的基础与底子却展现了现代的荒诞,他做的确实是非常的好。从林夕写给梅艳芳的“古韵词”就可以很好的区分,林夕的古风与现在网上泛滥的“鸡血古韵”是相去甚远。
正是因为专心投身于歌词创造,林夕忘记了自身现实中的痛苦。仿佛林夕的身体里面藏着一个女人,我听林夕的歌时常觉得这是女人的词,这些情感中的隐忍、羞涩、惶恐、不安就像爵士乐那样的含蓄。“外向的孤独患者”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对于别人在情感上的挫败时常可以感同身受,对于自己却无可奈何。林夕自己也曾经说过,他把对于一个人的感情写在了为王靖雯(王菲)而作的歌词里,把自己的亲身亲历写给了杨千嬅,把所有的人生感悟写给了陈奕迅........
而林夕这些情感创作的来源却只来自一个人-----黄耀明。曾经林夕将黄耀明视作自己的世界,但黄耀明对于林夕来说却只是经过。林夕因此患上焦虑症,服用了大量镇定剂,甚至动了自杀的念头,最终还是因为考虑别人而放弃了这个疯狂的念头。
他写了那么多别人的情感,自己的故事却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尾。故事是真的,感情也是真的,或许那些无法诠释无法得到的对于林夕来说才是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