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流行

一)回顾

“书籍”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商品,人类未来的文明,外星人拍摄的镜头,应该是完全没有“书”的。

延伸出去,其实“读书”,也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产品。

你设想一下,孩子“读书”的主要模式是什么。

在中国,“读书”的主要模式,往往意味着有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几十位学生,在台下乖乖听课。

可是,你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么。

为什么你需要一位老头子,在讲台上念诵呢。录一段视频岂不是更好。

“教育”从远古走来,孔子被誉为中国最伟大,最杰出的教育家。

在孔子时代,那是没办法。

当时甚至都没有书,“学富五车”指的是竹简装满五辆车,每次出行都让佣人推着,炫富。

知识含金量,还不如今天一部Kindle。

中国一直到明代,出版业都不发达。

当时的物价,一本《论语》,就可以卖到数两银子。集齐全套《四书》,怕要卖了你爹的良田。

因此古代的学堂,只能去学政那里,听老师念诵。“图书馆”都成了高档设施,全国只有天一阁,玉海楼,五桂楼等寥寥几处藏书阁。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文明急剧发展。

德国人海德堡改良了印刷机,“书籍”的价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

中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虽然晚,哥哥读小学时,老师们还在鼓励用高年级学生留下的旧书。

可是等哥哥读初中时,所有的教材,课本,已经廉价到十几元一本。早早地,你就可以把所有课本买齐。

等你上初二时,你已经早早地把初二,初三,高一二三,所有的数学物理都看了一遍。

老师讲什么东西,你早就知道了。

你觉得很无聊啊。为什么老师要把已知的知识,全部再念一遍呢。

我初三考高三,就可以考全市一等奖了。

二)      教育视频

在我看来,“上大课”或者几百人坐在那里听老师讲,是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

电子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你不能把“老教授”的音频,录成录像呢。

全国几千几万所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请人力教师,口干舌燥地再讲一遍呢。

你完全可以买个投影仪,大家排排坐。

我每次去南苑机场坐飞机,候机楼永远在放马云爸爸的“成功学”演讲。

录像技术,远远比现场“讲课”更先进。

因为你可以穿插很多特技效果,可以旁征博引,可以有音乐有煽情。

一篇“马云讲座”可以拍得象Discovery大片一样。

既然视频技术已如此发达,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力去“念诵”课本呢。

你完全可以在“中央厨房”烤好一份,然后分发给各地。

这个趋势,就象是电影出台了以后,迅速地淘汰法国戏剧一样。

因为再好的戏剧,始终都是小剧场,预算经费,观众有限。

只有电影,才能拍得出气势磅礴的大型场面。才能有飞车,华服,爆炸场面。

这在Art History上,是无可挽回的里程碑。

我们只需要数家公司中央服务器,定时更新视频即可。

所有学生下载,观看视频。

学校也不需要了。回家都能看。在山村,聚在电线杆下蹭Wifi的杀马特们,也能看。

三)      学校

那么,“学校”还有什么用呢。除了体育课,社交课等“武课”之外。

文课,在我看来,主要是三大功能:


1)          考试

2)          答疑

3)          战略

如果让我来主持教育改革,

我会把所有的课时,

全部都改成考试。

对的,一个学期20周。20周全部都是考试。一堂课也不上。

孩子,我知道你委屈。

别哭,别哭。

家对面新开了一家教育机构,举行砸蛋抽奖活动。

有个小孩砸了一个特等奖,主持人大声的说出特等奖的奖品,一年的免费课程。

本来好开心的孩子当场就哭了,底下的孩子拉着家长就走,没一分钟,一半人都走没了。

在我看来,“教+授”这种事,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演讲如果不能结合新闻,基础学科永读旧稿,看录像即可。

每个孩子,都乖乖地给我回家看录像。别来这里,耗费老子时间。

然后呢,重点是“考试”。

一个学期20周,我宁可只要一半的课时。10周,就是10次考试。

考试的结果,可以甄别你有没有“用心在听”。

我准备N份试卷ABCDEFGH,难度依次递增。

我看你能做到哪一级。哪一卷恰好考到80分。就在那卷停下来。

回到至关重要的环节,增值服务的重点:

“问答”


“这份卷你80%懂了,20%不懂”。

“哪些问题不懂,为什么不懂”。

“当时你做这道习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判断AC和BD是平行线”。

问答才是“手把手教”的环节。“问答”是一个1对1的服务。

收费很贵的,几百元一个小时。

老师完全针对着学生的弱点,针对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度身定做地解决他的思维盲点。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其实我们的教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这种“考试---问答”消耗的教师人力资源,远远大于传统的“授大课”方法。

“授大课”是在低资源时代,当时的人力资源,知识份子都很少。

所以才采取粗放式的方式,培养“低质量”的苗子。

目前的教育改革,有识之士都在喊“小班化”,很多国际学校,已经缩减到12~14人一个班级。

但是再小的班级,又哪里小得过一对一呢。


“导师--学徒”式的辅导,才是真精华。

四)      名师的价值

教师不是让你来“念稿”的。

《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方鸿渐,肚子里面没货,因此上课的时候,就拼命地抄板书。往往二页黑板写完,撑了半堂课。

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靠视频解决。古语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放到今天,就是:

1)          考试

2)          问答

3)          战略

其中,“考试---问题”是一个循环。老师不断试探你的深浅,补齐你的短板。

而“战略”是什么呢。

战略,是你的“未来”。

老师只能带你到这里,后面的路,得靠你自己走下去了。

但是我可以大致告诉你,路径在哪里。

好比现在的“知识付费”,很多教育界的人士,对此不屑一顾。并蔑称叫做“碎片化阅读”。

在知乎Live中,也是吐槽一地。你花钱买了无数知识,似乎每一条都有用。合在一起,却没有任何帮助。

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战略”。

你缺乏一个框架,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拼成一股白光。

而不是赤橙赤橙赤橙,弄得乱七八糟。

高等级的框架,就需要导师帮你设计了。类似于“博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