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跟读《资本论》终于进入倒计时,看看这两本比门板后厚的书(从第2本开始跟的),看着自己摘抄加瞎感悟写的不能称作笔记的笔记。。。只想说,“快结束了,已等不及喜大普奔”。读不懂也跟着读,几步一踉跄,跌跌撞撞的,总算没有牺牲。
遗憾没有跟读战争论,和金融心理学。因为相对于《资本论》,这两本书至少能让我产生好像读懂的感觉(make me feel like I'm making a difference)。而资本论,貌似读懂的感觉,都很少有(如果有,也是象大姨妈一样,一月一次)!经常是云里雾里象喝过酒的感觉。
读完这本书,想不到还能有什么书比它更难懂,中国古文?英文版区块链?
书难懂,还要写笔记。一般经常会摘抄,某次群主说最好写笔记,意思是不能大段摘抄。
本来还没读懂,写不出心得,以瞎感慨,乱联系为主。但瞎感慨已经让我费尽了心思去憋。还有比没读懂书要写感悟更难的事么?
进入倒计时,已经等不及,清理了有200多本书。
为什么在这个时刻才清理掉200多本书?也许早就想清理掉鸡肋的书了,只是找不到借口,偶尔翻看一下以前读过的非虚构类的书,总想着以后还会再读一次,就迟迟不舍得清理。这些书虽然大部分信息密度不高,但也见证了自己从虚构到非虚构类图书的转变。
资本论就像衣服里的基本款一样,永不过时,百搭。而以前读的书,就像是流行款衣服,过段时间就不流行了。
而清理掉的这些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现在或许可以吃干粮了,不再需要干货。
物质世界里,会做断舍离,衣服不买很多,定期清理。但精神世界里的书,是第一次做断舍离。也许内心早就想清理这些信息密度不高的书,而《资本论》起了个外部助推作用罢了。
刘震云有本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没读懂《资本论》,当然不能装X说:它是好书,里面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清理掉200多本书,也许体会过什么叫经典,不过时,和信息密度高,套用一句鸡汤,“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些书,在书柜里放了3年,起到接灰尘的作用外,无他。体会过信息密度高的大部头的书后,明白书柜不能是自己读过的书的展示窗,而是要变成需要读应该读的书的排列!
如果非要给扔掉200多本书的理由,就一句“资本论在那”。当然听起来很装,有点唯恐别人不知道我读过《资本》一样。但已经接受不了信息密度低,一看就懂,且感觉很爽的畅销书,在书柜里占着那啥不那啥了。
读《资本论》的过程,一言难尽。相当无趣,无数次怀疑人生:这都是中国字,我怎么搞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无数次怀疑人生,怀疑智商,由此“得到”:学有用的东西,也是如此。有用的东西都是无趣的,不仅无趣,还觉得恶心,烦躁。
恶心,烦躁甚至想骂人,但终究几步一踉跄地跟下来了:经常是大部队读到400页,我中间有50页还没有读,为了个跟上大家的进度,中间50页就先跳过去,当然以后也不会读了。
有很多次一周不想写笔记,群主说这次你跟读完资本论,你这辈子都不会再读它了。初听这句话,觉得好矫情,早起读本书,至于用“一辈子”这么情怀的话?
跟读中几次掉队最终跌跌撞撞跟着走,发现没有一个监督机制(清人机制),我估计我有病了才会去读无趣,恶心,烦躁想骂人的这本书吧。
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跟完读也读不懂的资本论,明白了“自己”是什么东西,因为这本书不是很强的可怕的水准很高的东西,而是太强,太可怕,水准太高!
歌词里唱的,“我爱的人已经飞走了,爱我的人TA还没有来到”。资本论读完了,我的资本还没有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