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获得强化。
4、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五帝
教育(管理)机构:成均、庠
教育事件: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
教育(管理)机构:庠、序、校
教育事件: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商
教育(管理)机构:大学、小学、瞽宗、庠、序
教育事件: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学校出现在商代。
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的阶段。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
教育(管理)机构:国学、乡学
教育事件: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政校一体” “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教育(管理)机构:稷下学宫
教育事件: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两汉
教育(管理)机构:太学、郡国学
教育事件: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设立太学。太学为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隋唐
教育(管理)机构:六学、二馆
教育事件:隋代产生了科举考试制度,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
唐代选官,沿用了隋代的科举制度,并建立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学与书院
教育事件:宋朝的官学制度分别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其中,国子学也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教育内容:“四书” “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国学是程朱理学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教育事件:明朝的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①创立历事制度,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②实行积分法,积分法是累计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代国子监又对此法进行继承和发展。
清
教育(管理)机构:学堂
教育事件:科举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