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经说过:“人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弃什么。”在我听到过不下五次以后,我终于意识到这是受用的金句。
1
习惯是什么?
每个人一出生都有的无非是时间和精力,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就得拿目前拥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换。
于是有显而易见的结论,养成新习惯的本质其实是时间和精力的重分配。
每个人每天都拥有等量的时间,而绝大多数人在出生时也拥有等量的精力,利用好时间和精力把行为有序地培养起来,就会形成习惯。
小一些时候我们接触较多的习惯可能是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每天晚上9点钟要上床睡觉,每天早上要起来朗读文章和背英语单词;
大一些了可能是不要进出网吧,不要上课玩手机不要早恋;
再大一些了就可能是要习惯加班,要习惯应对早高峰,要习惯定时给家人报平安......
我们从刚出生到身体迅速发育的青少年,几乎所有的习惯形成都来自于对周围人的模仿和监护人的引导教化。
因此环境和家长是影响这段时期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常常把人生起点和原生家庭扯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2
如何培养习惯?
习惯除了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a到b。当我们越来越有自我意识,行为越来越自控,习惯的形成也就越来越趋向于自己说了算。
那么在我们有了足够多的自我意识后,应该怎样养成一个新习惯呢?
其实就是把无序行为和不好或不够好的有序行为用精力和时间重新组织。
一般有两种情况
1.这个习惯太不好了,我要改掉它。
2.这个习惯不错,我要养成这个习惯。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新的习惯是什么,想明白获得新习惯的目的是什么,赋予新习惯重大的意义,越多越好;
2.确定每天新习惯大概会消耗的时间和意志力的占比情况,保证占比不超过50%,保证能经常不特别难受的执行下去(一定量的难受是必要的);
3.确定和选择可以替换的旧习惯或无意义的无序行为(空闲时间),腾挪出相应的时长和精力;
4.每天按计划执行,并按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3
其中第一点尤其重要,只要第一点时刻存在,理论上习惯会一直被保存,直到更好的习惯出现来替代它。
所以在新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进行步骤1,也就是反复地确认提醒自己新习惯的重要性,这样就很容易坚持下来了。
PS:如果是把旧习惯优化成某个新习惯,甚至可以赋予当前旧习惯许多负面意义,问自己不改掉会失去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了不想变成的样子。
对于人来说,失去带来的打击永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哪怕那失去的和获得的是等量的。
4
举个例子:
假如你觉得睡前喝牛奶这个习惯不错,打算养成它,那么首先算出每天烧水冲泡饮用需要花费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只要不是极度想睡觉,几乎需要调动的意志力可以忽略不计。
确定好需要的时间和意志力后就去搜集准确、详细、清晰的关于睡前喝牛奶的好处,把它们手抄罗列在小纸条上,贴在睡前看得见的地方(但不能是床上),或者随身携带。
在想好处的时候有个小窍门,尽可能地多想一步,即由好处带来的好处。比如睡前喝牛奶可以镇静催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可以让白天的我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提高效率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我去做更多我想做的事。
当好处列的足够多,你自己都会被吓一跳的,看着这么多的好处,去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5
最后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不要设置额外的奖励机制。
许多人常使用在习惯本身带来的好处之外设置奖励机制的方法,比如想培养慢跑的习惯就先奖励自己一双昂贵的运动鞋,想培养阅读的习惯就先奖励自己一台kindle,往往奖励已经得手,动力就消失了。
而达成某个短期目标后再奖励,也同样有动力消失这样的后顾之忧,额外的奖励机制往往需要外力的介入,也增加了培养的复杂程度,没有了额外的奖励,习惯的崩塌就是一瞬间的事。只有真心认可习惯本身带来的好处,才会长久践行下去。
2.不要过分关注新习惯是否已经完全养成。
当你在关注新习惯是否养成的时候,其实就证明了新习惯还未养成,因为你还在为它的养成付出意志力,而新习惯养成的明显标志就是意志力的消耗接近于零,它已经内化成了你生活中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一部分了。
所以不必关注是否养成,它会在养成后的某一天突然主动告诉你这个事实。
6
时刻提醒自己要视自身情况选择目标习惯,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
所以在一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习惯入手,慢慢地体会和认可习惯的力量后才有更大的动力去获得更优秀的习惯。
而越是优秀的习惯需要消耗的时间和意志力也越多,但带来的好处也是成正比的。
毕竟,时刻与一模一样的自己相处,实在是太无聊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D:year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