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诗人》
· 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
·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昆仑、凤凰。…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身处于挣扎之中。
2.《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 陶渊明的朴素,是对一切色彩的洗涤,因此也是中华文明在当时的一种最佳归结。他吸取了儒家的责任感,但放弃了儒家的虚浮礼仪;他更多地靠近道家,又不追求长生不老;他吸收了佛教的慈悲和看破,却又不陷入轮回迷信。结果,他皈依了一种纯粹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美,因循自然,欣赏自然,服从自然,投向自然。
· 田园是陶渊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则是他的“彼岸理想”。
3.《盛唐是一种心态》
· 盛唐,是一种摆脱一元论精神贫乏后的精神自由
4.《白发苏州》
·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 你看,当越国人一直为报仇雪耻的传统而自豪的时候,他们派出的西施姑娘却被对方民众照顾着,清洗着,梳理着,辩解着,甚至供奉着。
·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两千多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5.《黄州突围》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6.《一个庭院》
· 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与书院所在的名山对应,而且又幽默地表示对官场级别的不在意,自谦中透着自傲。
7.《仰望云门》
·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摆脱名位,摆脱实用,摆脱功利,走向仪式。只有仪式,才能让人拔离世俗,上升到千山肃穆、万籁俱静的高台。
· 为什么天下除了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之外还要艺术家?因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无疆无界的净土,自由自在的天域,让大家活得大不一样。
8.《罗马假日》
· 这里体现了把个体休闲权利看得至高无上的欧洲人生哲学。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假,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也就是说,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
9.《哈维尔不后悔》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
(同感于苏轼的人生历程)
10.《最后一个话题》
•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引用墨子的主张)
•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11.《线的艺术——书法之美》
•黑黝黝的流动线条(形容文字)
•东晋王家证明,后世那种以为高尚文化也会一代代“进化”“发展”的观念是可笑的。
•唐代懂得崇拜,懂得从盛世反过来崇拜乱世,懂得文化极品不管出于何世都只能是唯一。
•人生也会遇到极端险峻、极端危难的时刻,…最后企盼的,只是一种美学支撑。就像冰海沉船彻底无救,抬头看一眼乌云奔卷的图景;就像乱刀之下断无生路,低头看一眼鲜血喷洒的印纹。/美学支撑,是最后支撑。
12.《戏中极品——昆曲之美》
•像人一样,一种艺术的结束状态决定它的高下尊卑。
•坦然地当众枯萎(元杂剧)
•不死的生命不叫生命,不枯的花草不叫花草。中国戏剧可以晚来一千多年,一旦来了却也明白生命的规则。该勃发时勃发,该慈祥时慈祥,该苍老时苍老,该谢世时谢世。这反而证明,真的活过了。/元杂剧所展现的这种短暂而壮丽的生命哲学,被我称之为“达观艺术生态学”。/…/体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道德。
•须知,在过度的流行中,真正的艺术不可能不寂寞。/…/ 公众一旦集合,最容易形成粗糙的公式。因此,多数流行都会走向因袭和拼凑,令人头疼。
13.《纯粹的生态文化——品鉴普洱茶》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
•能够把事情看得比较明白的,大多是保持距离的客观目光。
14.《君子之道》
•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当外形一旦建立,长期身体力行,又可以反过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
•敬,是高看他人一眼,而不是西方式的平视。/君子之敬,并不是家族伦理和官场伦理的附属品,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个君子,如果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表示出尊敬,那么,这种尊敬也就独具价值。
•辞让,是对自己的节制。
•行为上的“敬”“让”,构成个人之“礼”,然后达成人间之“和”。
•正是谦恭辞让之礼,使君子神采无限。这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结。
15.《仁者乐山》
•要回归自然首先把自己“回归”了,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品质也就是所谓的“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对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
•其实,整个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16.《岁月之味》
· 喜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俯视,正剧出自于对生活的平视,悲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仰视。
· 老人赞美青年时代,大多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断言青年时代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青年人常常读错,以为“无限的可能性”会一直跟随自己,一一变成现实。/其实我们应该诚实地告诉青年人,所有的可能性落在一个具体人物的具体时间、具体场合,立即会变成窄路一条。
· 正是在青年时代,锁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由于锁定之时视野不够,知识不够,等级不够,对比不够,体会不够,经验不够,因此多数锁定都是错位。…有可能改变错位,但已经要付出惊人的代价,因此很多人常常延续错位,最多只是争取 不要错得过于离谱罢了。/…/在很难改变境遇的情况下,应该在青年时代好好地陶冶品德,锻炼人格,由此来提高一生的精神等级。/…/经常见到的,是他们在种种赞美和宠溺中成了一群“成天兴奋不已的无头苍蝇”,东冲西撞,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又浑浑噩噩,不知省悟。/…/青年人应该明白,在你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复杂、非常诡异、非常精彩地存在了很久很久。你们,还没有摸到它的边。不要说真理之门了,就是懂事之门,离你们还非常遥远。请不要高声喧哗,也不要拳打脚踢。
· 中年的主要特点,是当家。/…/如果你永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称不得进入了中年,也称不得进入了人生关键部位。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学习当家。/…/当家,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当家,使你空前强大又孤立无援。
·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应该当家的身份。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生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
· 失去了中年之美,紧绷绷地延期穿着少女健美服,或者沙哑哑地提早打起了老年权威腔,实在太不值得。
· 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 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河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引用罗素的话)
17.《“石一歌”事件》
· 按照中国的惯例,“喉舌”撑出了如此架势,那就是“定案”,而且是“铁案”。
· 我愿意在中国寻爱,他们坚持在中国寻恨。(指香港和内地某些文人)
· 真正的强健不是呼集众人,追随众人,而是逆反众人,然后影响众人。“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18.《祭笔》
· 虽然我并不保守,但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需要守住几份忠贞,其中一份,就是对笔。(指至今仍坚持“纯手工写作”)
· 还是以前遇到过的老问题:是折笔、弃笔、毁笔、葬笔,还是再度拾笔、执笔、振笔、纵笔?(16字,递进,对仗)
· 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这是佛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