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中,老师借用了波歇尼尔森(Portia Nelson)一首《人生五章》的短诗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生活中的某种强迫性重复。
诗中所描述的一个人无法自制一再重复的“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便是强迫性重复现象,这种深入潜意识的“明知故犯”我们很难轻易改变,因为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发现这背后的病理性关系模式。
而精神动力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便是让这种体验重复但不重演,通过诸多技术的运用识别出无意识的材料,然后用意识的、理性的过程去应对,打破原先惯常的病理性关系模式,在安全包容的咨访关系中,让来访者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对曾经的创伤性体验获得控制感,从而新生出心理力量,以此改写不断重复的人生困局。
人的心理活动能够被分析和理解吗?咨询师能否知道来访者在想什么吗?精神动力治疗基于人类潜意识的精神或心理决定论认为,人一切的行为皆可理解与预测,我们既往重要关系的模式决定了我们现在关系中的言行。
一切关系中的伤害,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修复。我们从父母那里习得了亲密关系的处理方式,父母言传身教所带来的影响大到超出可怕的程度,哪怕在意识层面上我们不认同父母,但在潜意识中我们全盘接受并习得。同时,找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父母,尤其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自我与父母之间是有共生关系的,“干掉父母”本身会让个体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精神分析最终不仅是病症的缓解或行为的改变,而是包含了主客体的清晰与恒定,接纳和面对现实局限性,特别是对父母爱的正确全面的理解而非主观片面的全盘否定或肯定。一个人把过错都指责到包括父母在内的别人身上,并不利于创伤的修复,我们不仅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还要看到自我的力量。
自主感是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来访者之所以寻求咨询或治疗,正是丧失了内在的控制感,而好的治疗师就是努力尊重、维护和增强来访者的个人自由,重获自主感。治疗师是跟随来访者而非控制者,来访者才是那个踩着油门前进的人。没有准备好的改变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所谓“欲速则不达”,当阻抗发生改变不出现时,治疗师要允许其存在,通过重复来访者的话并询问此时此地的感受、让来访者自己选择每次访谈的主题以及所有支持性非建议性的表达都将增强来访者的自主感。就像给“盲人引路”一般,不是代替其走路,而是在前保持距离引导给其安全感后让其自行往前行进。
治疗通过谈话使无意识意识化,让情绪得以疏泄从而挑破心理脓包;来访者用言语化公开、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不是用以往伤害自己或其他的病理性方式来应对,阻止黑暗的繁衍;进而激发人的自主性,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在安全包容的关系里直面创伤与恐惧;问题关系应对得以揭示与解释之后,发展出与咨询师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并将这样的应对机制尝试用于平常的生活。
精神动力分析的目的包括异常心理症状的消失或缓解,但这是分析治疗后自然的结果,更多的是来访者自主感增强,自我认同稳固,发展出内省力,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有自我的力量与协调力,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改善提高,爱、工作及对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最终为愉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当人生的困局再次出现时,会有重复性创伤的情绪体验发生,但能够自我调节使其悲剧的命运不再重演。
精神分析是一把很好的手术刀,但这把利刃如果使用不当也将带来伤害。任何分析的前提是在征得别人的意愿之上,不尊重他人的野蛮分析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性的自恋。这种自恋会让咨询师陷入“我们总认为自己比来访者本身更懂得来访者”的误区,其实我们永远都不比来访者本人更了解自己,来访者才是最终的答案和最好的老师。一切分析和治疗皆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没有帮助到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就不是好的咨询与治疗。
好的治疗师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平和的力量,在哪怕再糟糕的个体中都能发现并欣赏其闪光的点,不仅自己看到人性的美好一面,也让来访者在看到并接纳不美好的过程中看到美好。
精神分析本来源于西方,但强调个人主义、及时行乐的即刻满足貌似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创伤与困惑,而知足常乐、利他等超我目标的对更高人性的追求,似乎超越了西方哲学的范畴,相比于此,也许东方文化里有值得借鉴的更高智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