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天堂的张望》,讲述的是一个山里的父亲捡到一个小女孩,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自己却决定终生不娶,哪怕是一起吃咸菜,也希望着一起长大。可是穷人不好命,小学一年级的张望被查出得了白血病,想要治疗,需要至少三十万的费用,这对于张望和她爸爸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完全没有可能承担。对于一个穷人,这时候能怎么办,抢劫、卖肾,甚至更多更多,我们无法去想象。但这些终究不是办法。
面对病魔的挑战,张望甚至自己写下了“我自愿放弃治疗”,这是对病魔的蔑视,也是对她爸爸的保护,她舍不得自己的爸爸天天为了自己一筹莫展,她敢于直面死亡,这是孩子内心最纯真的想法。幸亏遇到了新来的护士小夏阿姨,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的记者表姐小月阿姨,希望能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这个美丽的天使。经过报道,大家都知道了小张望的情况,纷纷慷慨解囊相助,中间有个小插曲,记者小月和她的男朋友提出,想要拿出买房子的2万来捐助给张望,可是三年前小月男朋友他的妈妈被车撞了后肇事逃逸,社会的冷漠导致无人帮助,让他寒了心,于是带来了两人之间的讨论,社会冷漠了,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也跟着冷漠?我的回答是,因为黑白虽然不两立,但没有一个世界是只有黑或者只有白的。
小月记者的主编说了一句话,“这是一场博弈,是温暖与冷漠之间的博弈!”温暖没有消失过,正如冷漠也一直在横行。如果你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那就纯粹点,把自己变得温暖点,冷漠会更加的孤立无援。可是,现实是这样吗?不是,现在的世界让我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不敢在街头施舍,我不敢在平台捐助,我不敢扶起摔倒的老人,我不敢帮助迷路的小孩回家,我不敢和陌生人搭讪,我不敢敲开邻居家的门,我不敢……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社会让我们变成了自己痛恨的模样?
电影中的社会是美好的,护士是好的,记者是好的,淘气的小男孩也是好的,凶狠的黑社会也变好了,为富不仁的富人也感动了,打人的阿姨也知错了,隔壁床的画家也让小张望有了最后的希望,可结局是显示的,和真实的佘艳一样,小张望也走了,离开了这个苦痛的世间,不忘将自己的光明带给了另一个小男孩。
生而为人,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一点色彩,少一点抱怨,不求离去的时候抱有遗憾,因为“我来过,我很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