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村上的一本书。也不知道算不算有名气,只是在浏览村上这个标签的时候看到的。我所以喜欢村上的原因,是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青春的感觉。我二十六岁,正值青春或者说刚过去没多久。看到村上笔下的男女,爱恨纠缠,其实都是对往事的怀念。
日子久了可能这种怀念就会变淡,生活被柴米油盐淹没之后,对于青春时期的事情就不会有太多的回顾,听到之类的话也会觉得矫情。现在还好,我还离得不远,对于那段年华里的故事依然着迷。
岛本是初君少年时的朋友,第一次爱恋的人。那个时候,是想要触及又收回的手。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办法界定心中的情感,虽然肌肤的欲望给予了我们最大程度的指引,我们还是被恐惧,无知以及担忧束缚住了手脚。年少的我们不会表达,而在任由时光流过的处理方案中,在青白的心墙上留下了第一抹蚊子血。爱而不得是种遗憾,但是转念一想,得到了可能也是。
还有一个人,注定被辜负,人总是用牺牲来证明珍贵。
泉是初君第一个正式的女友,在一个情欲已经被明确知晓为何物的年龄。这可能就注定了泉要成为那个教会他爱和欲的区别的人,而这个人,在生命中往往不能相伴到最后。我曾无比惋惜这个规律的存在,并且设想过如果当初可以醒悟得早一些,及时懂得珍惜,会不会可以白头偕老。但是这个想法已经是在青梅离去之后才发生的,是痛苦的离别与陌生的孤独感教会了我如何去珍惜。
不仅仅是恋人,还有终将会失去的朋友和至亲。就像刚读完《红楼梦》那阵子,常常幻想自己如果是贾宝玉,应该会怎么处理将要倾颓的家业,保全自己想守护的姐妹。但是《红楼梦》在第五回的时候就告诉了读者这本书的结局,而且是宝玉的梦境。也就是说,人在故事当中,是无法醒悟的。醒悟的时候,必然是为时已晚,亡羊补牢,那也是牺牲过一只羊。
辜负过别人,也被辜负过,然后知道了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我们在受折磨的日子里成长,甚至日后也背负着因此而带来的愧疚与悔恨。但是也正因为这些时不时就会涌现出来的刺痛,让我们懂得珍惜又能够出现在身边的美好。
初君婚后的日子我是没有相似经历的,只是能够明白,当年没有得到的人再度出现,我们是可以为之放弃一切的。这好像与刚说过的“懂得珍惜”相悖,原因在于,每个人对于“美好”之事的定义是不同的,或者说,有些事情在我看来,是更美好的。舍得,有舍才有得,这里我们其实面对的,是成长的另一个难题——取舍。
这本书的结局没有走向毁灭。久别重逢的岛本与初君适可而止地回忆了往昔的温存,虽然初君一再表示可以为了岛本放弃已有的一切,但是岛本最终做出了离开的选择。其实初君与岛本的抉择代表了两种生命途径。岛本的选择应该是比较被世俗承认的那种,也就是让两个人都忍耐住旧情,忍耐直至遗忘。忍受住那些奔向毁灭的冲动,去经历相忘于江湖的痛苦。就像白鹿原中白嘉轩面对饥荒之年时说的一句话,就是熬着。熬过了就是海阔天空,其实,也没有什么熬不过的。
另一种抉择在文学作品里才会比较常见,就是毁灭。我会想到《失乐园》。不在乎什么伦理,什么道德,一切都在为心里的情绪工作。我们不能说这样不对,因为感情不是能够用对与错来评价的东西。《失乐园》给我的震撼就是提供了另一种少见的选择,用毁灭的方式去完成生命的意义。
再比如藤村操,那个在华严瀑布留下《辞世文》,而后自杀的青年。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行为很荒谬,对生命不珍惜,冷漠亲人的牵挂……反思这个人类社群中的少数,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释放,我想到弗洛伊德的一句话:“好人与恶人的区别,就是好人把作恶,在梦里完成”。我们的欲望是一样的——追求死亡也是一种欲望——多数人在忍耐,在文学、艺术中探求消解的途径;而还有少数人,选择了以生命直面欲望。
我渐渐在自己的经历中对这种选择生出了理解的态度。我在反思,曾经看待这种行为的视野太小,容纳差异的能力太弱。如果没有人对生命有不一样的选择,那么所谓的文化与思考都从何而来?有人愿意用这样一种方式昭示自己的生命,不选择忍受,而选择牺牲,当他们坚定的时候,我们的不解与劝阻,是不是非常幼稚和狭隘?
所有的事情终究会这样,没有选择的路总是美好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事情,最终会教会我们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会让我们明白,没有“更加”美好,无论哪一条路,都会同样美好。即使其间磕磕绊绊,只要秉承自己心里仍然能够爱人的勇气,最终的生活,不会有区别。回头看自己的青春,现在的我相信今日所写下的一切,并为之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