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麻将玩家认为,人生如麻将。
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孔都要朝天了。
他继续说:“我们每天也是组成和牌,推到洗牌;推倒洗牌,组成和牌这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于是,如果能明白这种连续往复就是人生的话,就能明白在人生中有或没有‘成功’,仅是能否感受到‘成就感’而已。”
写作也是如此,在循环往复的创作过程中,感受或受人赞赏或孤芳自赏的“成就感”而已。
如果能看透这一点,就知道写作是一件没有终点的活计,同时也是一件让人欲罢不能的事。如果你也一样热爱写作,下面这份书单也许能带给你一些启迪。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嘿!人工智能(AI)——微软小冰出了一本诗集。不少科学家、企业家让AI写新闻稿、小说,听说AI还能画出印象派的画作……
先不要恐慌,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要正视一个问题,科学家之所以急着让机器学着像人一样拥有独创思维,正是说明创造,是人类的独门秘笈之一。
所以,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念》值得一看。优秀的作家总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作品。斋藤孝认为,有自己想法的人,人生会因此大不相同。同样,有自己想法的作家,其写作之路也会大不相同。
《完全写作指南》
这是一本很实诚的写作指南,也应了那句广告词“一本在手,应有尽有”。
拥有30多年写作辅导经验的劳拉·布朗总结了写作六成转盘,认为只要按照这个流程,会让人脱胎换骨:从提笔就怕,蜕变到什么都能写。
今年年初我看到这本书时,受到一些启发。但9个月后我再重新翻开这本书,却发现那些小小的启发只是浮光掠影,真正的精髓是实施起来较为麻烦的步骤。比如,明确写作的目标、了解读者、头脑风暴、向朋友寻求修改的帮助等。
从春节到现在,也写了不少文章,但正是因为少了这些关键步骤,总觉得有些遗憾和缺失。所以,如今我重新捡拾此书,随时转动写作转盘。
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大量案例,以及劳拉在每种文体后面都列出的“这样做”、“不要做”的注意事项,读起来清晰又实用。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这是一本很真诚的写作书。
1942年出生的艾丽斯·马蒂森是一位“一直阅读、写作并从事写作教学工作,至今依然乐此不疲”的女性。这本书是她写作和执教20多年的经验总结。
看这本书时,我还配了一本桐华的小说《大漠谣》一起看。我觉得这样有助于我理解书中提到的写作要点。
比如,马蒂森写道:“在小说中设置困境是为了激发出人物最真实的特质,而不仅仅是将他们推入绝境。”
再如,长篇小说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奥秘在于一件事直接引爆另一件事,如此往复。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也校验了《大漠谣》。
说这本书很真诚是因为马蒂森没有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地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很接地气地向读者倾诉写作的苦与乐。
她很坦诚:“我每天都埋头苦干;出版带来的不止喜悦,也有失望。”瞧,说得多实在。她在书尾还劝慰想要写作的人不妨将写作看成是工作,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老板否定,而不是被父母遗弃。
这本书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马蒂森举例的作品,几乎我都没读过。(有没有听到心碎的声音!)
我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来,美国人涉猎的书籍自然与我们不同;二来,也的确是我读书量不够。
延伸阅读:读《写作课》的感悟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
这是一本很老道的写作书,是日本推理大师大泽在昌的“小说课堂”讲座集锦。看这本书有点开小灶的感觉。
虽然书中大泽在昌主要以推理小说为例讲授写作技巧,但很多技巧完全适用于其他门类的小说。所以,这一点不必介怀。
说这本书老道,是因为授课者——出道多年的推理小说高手,他点评刚出道的小作家们时毫不客气,一针见血。人生最难得的是有高人指点。没有高手出现在身边时,从高手的作品里偷师也是不错的。
这本书我喜欢的地方是重点观点全部用蓝色字体,像一本读书笔记一样,一目了然。略有不足的地方是里面点评的作品都是推理小说,不是很合我的口味。
延伸阅读:《想当畅销作家必吃的三种苦》
《创造难忘的人物》
这本书只讲了一件事——如何塑造难忘的人物。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长篇小说,无论你是编剧还是小说家,都可以从中汲取塑造人物技巧的养分。
书中有很多电影的个案分析,分别从定义人物、创造幕后故事、理解人物心理、创造人物关系、对白写作等章节,剖析成功人物塑造是有迹可循的。
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点睛之处都少不了人物,这本书总结了很多知名影视作品塑造人物的经验,值得一读。
延伸阅读:《你创造的人物有灵魂吗?》
这些书是我今年看过的写作类书籍,在列这个书单时,我发现,其实这些书并不是读一次就能完全吸收的。很多技巧是需要在长期写作中应用后,才熟能生巧。就像有个朋友跟我炫耀:“刚学车时,连电话都不敢接!现在,抽烟、发短信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