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小窍门系列3】话题三10分钟摸清学情:特级教师都在用的课堂“隐形调研”,再也不教“学生早会的”“学生听不懂的”

谁没踩过这样的教学坑?跨班上课刚讲完“比喻句”,才发现一半学生早会用,另一半连“把月亮比作银盘”都听不懂;新授课文兴致勃勃拓展背景,结果学生连生字都认不全——别慌!统编小学语文课堂的“学情探测密码”,早被薛法根、窦桂梅等特级教师和江浙特等奖课例破解了。不用发问卷、不用搞测试,10分钟3个“隐形调研”小技巧,悄悄摸清学生知识储备,让后面的教学精准踩中“学生需要的”,吴忠豪教授都点赞!
一、分层提问法:一个问题问出“谁会了、谁半会、谁不会”,薛法根、孙双金的“精准探测术”
“提问别只叫举手的学生!”这是薛法根老师常说的话。他最擅长用“基础版+进阶版”的分层提问,在5分钟内给学生“知识水平贴标签”,连谁需要补基础、谁能拓展都摸得门清。
就拿统编版四年级《观潮》来说,薛老师开课没直接讲“潮有多壮观”,而是先抛基础题:“谁能说说,你印象里的‘潮’是什么样的?哪怕只说一个词也行。”话音刚落,大部分学生举手,有人说“很大的浪”,有人说“会湿衣服”——这是“基础过关组”,知道潮的基本形态。接着薛老师追问进阶题:“那‘潮’和‘海’的浪有啥不一样?谁能试着用‘像……一样’说说?”这时候举手的少了一半,有人说“潮比海浪快”,有人说“潮像跑过来的马”——这是“进阶组”,能对比和用修辞。最后薛老师补了个挑战题:“如果把潮分成‘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你觉得哪个时候最有意思?”只剩三五个学生举手,但回答里有“来之前风变大”“来之后水变浑”——这是“拓展组”,有分段观察的意识。

孙双金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绝。基础题先问:“谁能读准‘黄鹤楼’‘广陵’这两个地名?”排除“字音障碍组”;进阶题再问:“‘送’字说明这是首送别诗,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找出“诗词积累组”;挑战题最后问:“如果孟浩然要坐船走,李白站在楼上,他能看到孟浩然的船到什么时候?”探测“画面想象组”。10分钟不到,学生的诗词基础、理解能力全摸清了,后面讲“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就知道该重点给“画面想象弱”的学生补“动态描写”,给“积累多”的学生拓展“李白其他送别诗”。
吴忠豪评课点睛:分层提问不是“区别对待”,而是“精准匹配”。基础题保“全员参与”,进阶题找“能力边界”,挑战题挖“潜力空间”,这样教才不会“一刀切”。
实操小贴士:
- 问题要紧扣课文核心,比如教《爬山虎的脚》,基础题问“爬山虎长在哪”,进阶题问“它的脚长在茎的哪个位置”,挑战题问“为啥脚没触到墙就会枯萎”,层层递进才有用。
- 别忽略“不举手的学生”,可以主动说“刚才没举手的同学,试试基础题,哪怕说‘不知道’也没关系”,避免漏判“害羞但会的”“真不会的”。
二、快速互评法:手势比一比,3分钟看出“谁懂了、谁懵了”,何捷、许嫣娜的“即时反馈招”
“别等学生举手,让他们当‘小评委’!”何捷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学生举着不同手势“互评”,3分钟就能摸清全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收作业批改快10倍。
教《肥皂泡》时,何捷老师让学生读完第一段后,先自己写“肥皂泡是怎

么吹出来的”,再同桌互评。他提前约定手势:“竖大拇指是‘步骤全对’,竖食指是‘漏了一步’,竖小指是‘没写明白’。”学生互评时,老师走下讲台扫一圈:看到大部分同桌竖大拇指,就知道“吹泡泡步骤”这个基础点没问题;看到有三桌竖食指,凑过去一看,是漏了“用吸管蘸肥皂水”,就记下来后面要补;看到有一桌竖小指,一问是“没写清楚怎么‘蘸’”,就知道要举例子说明“轻轻蘸、别蘸太多”。
许嫣娜老师教《蜘蛛开店》更有趣,让学生分组编“蜘蛛下次卖什么”的小故事,然后组间互评,手势约定:“比‘OK’是‘故事符合课文逻辑’,比‘×’是‘不符合’,比‘?’是‘有点疑问’。”老师在各组间转,看到第三组全是“OK”,就知道他们懂了“蜘蛛开店的规律”;看到第五组有两个“?”,一听是“蜘蛛卖鞋子,却按只收钱”,就知道他们没注意课文里“按件收钱”的细节,后面讲“故事逻辑”时就重点提。
浙江有个特等奖课例,教《陀螺》时用的也是快速互评:让学生写完“我的陀螺长什么样”后,全班举手势互评“有没有写颜色、形状、材质”,老师一眼就看出“写材质的学生少”,后面就重点教“如何观察物品细节”,效率超高。
实操小贴士:
- 手势要简单好记,别搞太复杂(比如超过3种手势学生容易混),约定好后先练1遍,避免“比错”。
- 互评后要“追评”,比如看到很多竖食指,就说“刚才竖食指的同桌,谁愿意说说漏了哪步”,确认是“真漏了”还是“误判”,避免错判。
三、关键词默写挑战:2分钟写一写,5分钟找出“谁会背、谁会认、谁不会”,窦桂梅、吉春亚、汤瑾的“核心探测术”
“别让学生整段背,先写‘关键词’!”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有“2分钟关键词默写”,5分钟就能摸清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比听写句子更高效。
教《圆明园的毁灭》前,窦老师先在黑板写“圆明园、宝贝、毁灭、侵略者”四个关键词,让学生2分钟内写下“你知道的和这些词相关的内容”。收上来快速翻一遍:看到有学生写“圆明园有很多宝贝,被英法联军毁了”,就知道“背景了解组”;看到有学生只写“圆明园在北京”,就知道“基础认知组”;看到有学生写“不知道”,就知道“零了解组”。后面讲课时,给“背景组”拓展“圆明园的历史地位”,给“基础组”补“侵略者是谁”,给“零了解组”先看圆明园复原图,精准又高效。
吉春亚老师教《新型玻璃》时,让学生默写“玻璃、特点、作用”三个关键词相关内容:有人写“夹丝网玻璃能防盗”,是“知识掌握组”;有人写“玻璃有特殊作用”,是“模糊认知组”;有人写“不知道新型玻璃”,是“空白组”。汤瑾老师教《为人民服务》时,默写“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牺牲”,快速找出“知道人物事迹的”“只听过名字的”“没听过的”,后面教学就有了重点。
江苏有个特等奖课例,教《蝙蝠和雷达》时,让学生默写“蝙蝠、雷达、科学家”关键词:发现很多学生写“蝙蝠和雷达有关系”,但说不出“怎么有关系”,就知道后面要重点讲“科学实验过程”,避免只讲“结果”忽略“过程理解”。
吴忠豪评课点睛:关键词默写不是“考记忆”,而是“探起点”。通过学生写的内容,能看出他们对核心概念的“认知深度”,是“模糊的”“清晰的”还是“空白的”,这样教才不会“无的放矢”。
实操小贴士:
- 关键词别超过3个,比如教《秋天的雨》,写“秋天、雨、颜色”就够了,太多学生写不完。
- 允许“写拼音、写短句”,比如低年级学生写“秋tiān的雨是hóng色的”,也能判断“知道雨和颜色相关”,别因“字不会写”误判“懂了”。
其实“摸清学情”不是“课前的事”,而是“课中的事”。薛法根的分层提问、何捷的快速互评、窦桂梅的关键词默写,还有江浙特等奖课例的巧思,本质上都是“把调研藏在课堂里”——不耽误教学进度,不增加学生负担,却能精准找到“学生在哪”,然后“从哪开始教”。
下次面对陌生班级,别再“凭经验猜”“凭感觉教”了——用分层提问探边界,用快速互评看反馈,用关键词默写找起点,10分钟就能摸清学情。毕竟,只有知道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后面的语文课才能教到“心坎上”,让学生觉得“这节课刚好是我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