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乐乐的生活
一、空中遐想
从兰州到敦煌,坐飞机,两个小时,只需四百元钱。这对于我这个惜财如命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兴奋,激动。飞机上升,再上升。我的心也似乎被一只大手揪着,不断地提升,提升——猛然往下看时,地面上到处是暗褐色的,仿佛飞过了一个大型的锅炉厂,到处是黑灰,到处是炉渣。突然就觉得我们甘肃就像一个干瘪的老人,一个衔着旱烟锅,靠着墙根的晒太阳的老人。起起伏伏的山梁是他的脊骨,被雨水冲刷留下的无数的流痕是他暴露的血管,偶尔出现的蒿草是他稀疏的毛发,而那些被开垦过的矿坑则是他深陷下去的,没有光泽的眼窝。我甚至能感觉到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嗫嚅着他干渴嘴唇,要向我诉说什么。甘肃真穷!穷得“一干二净”!穷得让人想哭!
然而,坐在飞机上,也有让人惊艳的时候——白雪皑皑的祁连雪山,像一位仙女在召唤你。这可是大夏天里,让我们甘肃人最惬意的一点,值得我们甘肃人最骄傲的一点。雪很厚,山峦似乎也平坦了许多。边缘处的雪在慢慢消融,先形成了无数的细流,而后汇集起来,肆意的流淌着,好像一碗水倒在青色的大石板上,我仿佛能听见那流淌的声音。想想看,这千年的积雪,应该是一位多情的女人!“甘肃”这样一个穷光蛋,不知交了什么运,娶了这么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千年来,她由一位妙龄女郎变成了耄耋老人,青丝变成了白发,总是默默无闻的用乳汁哺育着祁连儿女,不嫌弃,不厌烦,亘古不变。所以,当你从雪山飞过时,你感觉到的应该是母性。一种丰满的,亲切的,平静的,温和的,慈爱的,透着母爱的味道。焦躁没有了,喧嚣没有了,私欲没有了。所有感觉累了的人,都成了干净的,赤裸的婴儿,哭着,嚷着,跌跌撞撞,让雪山母亲拥抱……
二、月牙泉
飞机在敦煌降落时,是下午两点钟左右。
问酒店管理员——现在去月牙泉如何?
答曰——你不想活了,现在就去!她的弦外之音是,现在正是敦煌高温天气。如果去了,鸣沙山四十多度的热浪会把你吹焦的!
晚上七点钟,我们便购票进了月牙泉景区。鸣沙山并不高。山下有成群的骆驼。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只骆驼。有的昂首站立,有的静卧等待。到处弥漫着骆驼粪的味道。一大批一大批的游人骑在骆驼上,蒙着面,!遮着口鼻,雄赳赳气昂昂,似乎要踏着夕阳去天边;然而,就在远处,偏偏有另外一群人,从山顶上下来,衣袂翩翩,神仙似的。骆驼是多么实诚的动物。一步一个脚印,踩得稳健,走得稳当。想想看,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商旅,如果没有骆驼,该是多么的艰难;如果没有阵阵驼铃声,该有多么寂寞。
“天边走来,一群群跋涉的骆驼,走啊走啊走在茫茫的沙漠,风里雨里高昂着它的头,大雪飞沙锻炼了他的性格……”蒋大为这首《天边的骆驼》我非常熟悉。歌中唱的就是这儿的骆驼吧。
给我们领队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因为长年累月在这儿暴晒,脸黑红黑红的,但很精神。他穿着一双布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我问他,累不累。他说,习惯了。我问他每天的收入。他说,一天挣不了多少钱,他们主要负责游人的安全,顺便给游人照照相,挣个小费。他问我照不照相,却被我婉言谢绝了。小伙子也没言语。我们甘肃人实在,就像这骆驼一样。如果是南方人,死缠硬打,不让你照十几张相才怪了。我又问他我骑的那头骆驼的年龄。他说,那算是岁数小的。毛色好,膘肥体壮。不过,十几年坚持下来,也就老了,嘴里的绿沫沫也就多了。
大约一小时后,驼队将我们带到了月牙泉边——平地里看,月牙泉,是一只略带干枯的眼睛,甚至是得了白内障的眼睛。因为周围是沙漠,你根本感觉不到它的美。
年轻的小伙子说,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先到鸣沙山顶端滑沙,还可以看到夕阳落山的好景象。我们便爬呀爬,感觉四肢无力,双脚仿佛灌了铅似的。爬到半山腰时,忽听人们喊着——快看!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太阳已将半个身子隐去。留下半边身子,如一只巨大的红帽子扣在月牙泉旁的楼宇上,金光闪闪!定睛看时,月牙泉碧波荡漾,确实如一弯新月。当然也如半块碧玉,似半截手镯。不过,我觉得它更像一只眼睛,一只长睫毛的双眼皮的眼睛,一只姑娘的眼睛。这是大地的一只眼睛。大地的另一只眼睛说不定就在天的那一边,也是这样含情脉脉。余秋雨说,月牙泉是谁不小心遗失的女儿。我觉得这个比喻也不错。月牙泉确实很娇嫩,很柔美,很纯。然而,尽管这样,我还是紧紧拉着我身边的女儿,我可不愿意让她遗弃在这儿。因为我只有这么一个心肝宝贝,我可舍不得。这么想着想着,夕阳“忽悠”一下便跌落到山那边了。
天变得昏暗了,月牙泉那儿却流光溢彩——这才发现月牙泉被鸣沙山半包围着,像一位父亲张开臂膀揽着娇小的女儿。我们便踩着沙子急速向月牙泉走去,想在跟前一睹她的芳容。近了,我们却又放慢了脚步,不敢靠近。隐约中我们看见有人在月牙泉旁的楼阁上走动。我们便也拾级而上。楼上观看月牙泉,才发现那是通透的碧蓝。她静若处子,甜美地睡在那儿。那是一种纯粹的美。你甚至觉得,这样冒昧打扰她,是对她的一种不敬。所以,静静地来,静静地去。踩沙沙不语,看水水不惊。
然而,就在你这样静静地想着时,更美的景致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一轮明月真的就在鸣沙山山顶出现了。我这个善感的人,不得不惊叹于这种美了!天上一个月亮,地上半个月亮。天上是十五,地上初五。月光皎洁。整个鸣沙山都是清澈的,游人的心也是清澈的。看看天空,回头再瞧瞧月牙泉。啊!这才是真真的“月下飞天镜”。我明白了,月牙泉是月亮婆婆遗失的孙女。瞧,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召唤她的孙女回家,其中的割舍与疼爱我都能感受到。这是老天特意安排的景象。远游的人不能没有这种情结。所以,我想,此时,必须有笛声,一阵悠扬的,唯美的笛声。最好是忧伤的少年,坐在鸣沙山的顶端,望着月儿,迎着风,舒缓地吹着……所有的人,请屏住呼吸,坐在沙滩上,赤着脚,别说话。月上中天时,再回家。
月牙泉的夜真美!
三、莫高窟
到莫高窟那儿转了一天,我感觉像是到隔壁邻居家转了一圈。
似火的骄阳,挺拔的白杨树,枯黄的柳树,满地的沙子,光秃秃的低矮的山峰,干涸的河道里满是大石头,一望无际的原野,蒿草满地,和我们的兰州新区旧址一般……这一切,都是我们皋兰人出门都可以见到的。
有一些感受出乎我的预料。
莫高窟的外表太普通了。普通的就像一位博物馆老管理员,穿着泛白的制服一般。不过,他脖子上的风紧扣系着,很严谨,也不苟言笑。因为,老远看上去,除了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物——九层楼外,眼前有的只是“千疮百孔”的山体。好在,这些“孔”都有弧形的门洞,也有门窗。但,大都紧闭着,像一张张嘴,诉说了千年的故事,口渴了,不愿说话了。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可是我们只参观了四个石窟。参观更多的石窟,要提前一星期左右,在网上预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九层楼内的弥勒佛像。说真的,我真没想到这九层楼后还藏着这么值钱的“宝贝”——34.5米高的弥勒佛,静静地端坐在那儿。经过了几朝几代,佛身上的色彩却还很艳丽。游人在他的一双大脚趾下,抬头,仰视,惊叹,充满敬畏。你看不见弥勒佛的笑脸,只看见他下垂的眼睑,以及双重的下巴。或许,他不屑于人们对他的膜拜;或许,他也不满人们对他的打扰。外面炎热无比,窟内却非常凉爽。我总觉得,佛是很聪明的。他们总能找到舒适的地方修行或者定居。要么像乐山大佛似的高坐在江边惬意地看船只来往,要么像麦积山大佛坐在山顶看山林葱茏,云卷云舒,要么就像这位米勒先生,干脆躲在窟内,冬暖夏凉,悠哉一身。当然,我也明白,凡事都有因果。只有像三太子萨锤那“舍身饲虎”,像尸毗王一样“割肉救鸽”,有撼动天地的奉献精神,才能修成正果,被人们顶礼膜拜。假如像王道士一般无慧根,没觉悟,只能横尸荒野,被后人哂笑。
还有一种感受是,一般的石窟或者寺庙,都会有一种“害怕”感觉。“宁坐一座坟,不进一座庙”。这是老人们常说的话。但是,到莫高窟却没有这种感觉。这儿不设香炉,所以没有烟雾缭绕,也没有歪嘴和尚念经,更没有门前算卦求签的,这儿也没有见佛就拜的……这儿有的是,帅气的武警战士细心地维持秩序,耐心的播音员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解。保洁员将窟前扫得干干净净,园丁在花园内安静地侍弄花草,游人自觉地排队,不拍照,不喧哗,有秩序地进,有秩序地出……为什么?因为敦煌莫高窟有千年的历史,它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人们的心中的那点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