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阳大黑山风景区概况
朝阳大黑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地处燕山山脉北缘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5′,北纬41°36′,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景区主峰海拔1071米,是辽西地区最高的山体之一,素有“辽西屋脊”之称。大黑山原名“大黑山”,因山体岩石多呈深灰色至黑色而得名,后经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正式命名为“朝阳大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019年,该景区被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达87%,拥有天然次生林、灌木丛及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有维管植物327种,其中包括黄檗、野大豆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黑山不仅是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样本区,也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2. 地质与自然景观特色
大黑山的地质构造以中生代火山岩和变质岩为主,形成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属于华北板块北缘典型的燕山期构造带。山体由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陡峭的峰林地貌和独特的石柱群景观。其中,“一线天”峡谷长约12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两侧岩壁垂直高耸,是游客必访的自然奇观。山顶区域分布着大面积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俗称“石蛋群”,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春季山间杜鹃盛开,秋季红叶漫山,尤其在10月中旬,黄栌、枫树、橡树等落叶乔木呈现层次分明的彩林景观,持续时间可达25天以上。此外,景区内有多处天然泉眼,水质经检测达到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常年水温稳定在8℃左右,为区域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支持。
3. 文化遗迹与历史价值
大黑山不仅自然景观突出,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据《朝阳县志》记载,明代在此设立烽火台,用于边防预警,现存遗址三处,基座保存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山腰处发现有辽代摩崖造像群,共存有浮雕佛像17尊,最大一尊高1.8米,面部轮廓清晰,衣纹流畅,具有典型的契丹艺术风格,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表明,该造像开凿于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推测为辽圣宗时期佛教传播的实物见证。此外,山中留存有清代采药人石屋遗迹5处,由当地页岩垒砌而成,结构稳固,反映出传统山地生存智慧。近年来,文物部门已完成对主要遗迹的数字化测绘与三维建模,为后续保护与展示提供科学依据。这些人文遗存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赋予大黑山独特的历史纵深感。
4. 游览路线与基础设施
景区设有东、南两个主要入口,推荐从东门进入,沿主步道攀登。全程登山步道总长6.3公里,分为三级:一级为缓坡木栈道(1.8公里),适合家庭游客;二级为石阶路(3.2公里),坡度适中,连接主要观景点;三级为攀岩段(1.3公里),需借助铁链辅助,适合体力较好的登山者。沿途设置休息平台8处,均配备遮阳棚与急救箱。山顶建有观景平台,面积达300平方米,可360度俯瞰朝阳城区及周边丘陵地貌。景区内设有生态停车场,可容纳小型车辆200辆,电动接驳车每20分钟一班,往返于南门与游客中心之间。游客中心提供电子导览设备租赁服务,支持中英双语解说。Wi-Fi信号覆盖核心区域,卫生间分布合理,全部采用节水型设施。所有建筑均依山就势建造,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地貌的干扰,体现生态旅游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