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爸聊育儿】系列第3篇文章,关于 健康基础 模块中的 眼睛健康 的一个话题。
核心观点:不要刻意调低室内光亮
现象
很多家长担心家里光亮太亮,会刺伤宝宝的眼睛,于是刻意调低室内光亮:白天也拉上窗帘;晚上能不开灯就尽量不开灯;或者开很暗的灯;最夸张的把所有灯都套上灯套……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甚至会影响婴幼儿的视力发育。
分析
1.从生命科学的原理分析
【案例】儿童白内障手术后仍然没有视力
我们知道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眼球晶状体的透明度下降,导致光线进不来。白内障不算大病,做个手术就可以治好。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的起源,是有些刚出生的婴儿,也有白内障。以前的医生担心,给新生儿做白内障手术,是不是有点危险呢?他们就决定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做手术。结果孩子长大了,手术做了,也成功了,光线也能进入眼睛了……但是孩子还是看不见东西。眼睛不是照相机,不会说哪个零件坏了,你修好马上就能用。
眼睛,需要在光线的刺激之下成长。大脑不是天生就会处理视觉神经信号,这个能力是从一出生开始、一边长大一边学来的。如果婴儿阶段没有光线刺激,错过了这个成长阶段,长大以后有光也晚了。这就是“严格的灵活性”。成长,需要正确的环境信息输入。
基于以上原理,延展开来,视觉不是从暗到亮逐步适应的一个过程,而是一开始就要接触适应日常范围内的各种亮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亮一些的环境对视力发育更好。
2.从眼科医学的研究发现
【案例】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孩子近视
眼睛的发育,对环境非常敏感。而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有这么多孩子得了近视。相同年龄段的儿童,尼泊尔儿童近视率只有3%,而中国广州儿童的近视率高达69%!这是为啥呢?进化给孩子的环境设定,是在大自然中成长。尼泊尔教育条件差,孩子比较符合这个设定;而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对眼睛来说,学校环境,可不是正常的成长环境。那学校环境差在哪呢?有研究考察同样是6-7岁、同样是华裔、每天在学校里上学的时间也相同的小学生,新加坡小学生的近视率是澳大利亚小学生的9倍!这两个国家的重大区别是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非常强调户外活动 —— 澳大利亚小学生每周有14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而新加坡只有3个小时。
我看现在还有很多眼科专家抱着过时的观念不放,还以为是什么看书看累了导致近视,什么用眼过度,甚至还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眼保健操” —— 殊不知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眼保健操有用。事实是现在国际主流的观点认为儿童近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室外活动时间不够。那室外和室内根本差别是什么呢?这个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论。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室内能看的都是比较近的东西。但我看各方信息,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室内光线强度不够。不管是哪个原因,这个道理是简单的: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孩子每天都会花足够的时间在室外活动 —— 孩子眼睛的成长需要室外环境。
结论
婴幼儿阶段不可能有过多的室外活动时间,因此在室内更应该尽可能的拉开窗帘感受自然光,如果室内没有阳光就要保证灯光的亮度。除非浴霸那个级别,大部分照明用的灯不会出现太亮刺伤宝宝眼睛的情况。因为大部分吸顶灯也就2000LM,这个亮度相当于晴朗天气下室外亮度的1/10。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晴朗的白天,在一个光照阳面的屋子里,开不开灯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另外,拍照时,晚上室内灯光再怎么亮,也不如白天室外拍的效果,也是同样的道理,光量不足,普通照明灯和自然光相比,光亮差很多。
所以,白天该拉开窗帘拉开窗帘,晚上该开灯开灯——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