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内容是固定的,授课时数是固定的,将所有内容分解成模块、单元、知识点,再分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中,每一节课需要讲授什么内容,完全可以确定下来。下一步,集体备课,整个教材体系要讲什么,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讲什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备出的课一定比每一个个人更加准确和完善。学校不断培训教师,搞各种教学比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个人的能力嘛。另外,各种渠道都有人三令五申,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语言,不该说的话不能说。现在,集中集体的智慧,将每一节课形成固定的文字稿,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证,甚至每一个“包袱”,“笑料”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的,不仅在专业上无懈可击,而且在政治上绝对正确。这样的课就是为了超越所有人,它比重细节的课幽默,比重语言风格的课讲得透彻,是同一节课的最优版本。
然后,选择一位教师授课,具体讲什么是固定的,不容自由发挥,就像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讲什么不是他决定的,而且讲稿早已是最优化的了,他只需要用标准化的仪态、语言,清晰而准确地将备好的课朗读出来。这样,完全可以让全年级同时上同一节课,甚至可以将录好的课放在网上,学生集体统一学习也行,独立自由安排时间学习也可。总之,每一节课,学校呈现给学生的是最佳版本,每个知识点,呈现给学生的都是统一、准确而且经过最佳策略优化过的版本。以前,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讲授的侧重点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同,教师个人风采不同,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不同,所以学校需要通过教学评比来将好的和不好的教师区分出来,通过各种奖惩激励手段提高薄弱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力和风格之间的不均衡必然永远存在,有可能缩小,不可能消失。现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备课是最优化的版本,讲授是标准化的,授课教师是同一个人,在教学环节实现统一、公平,完全消除教师授课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足和劣势。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主要从作业批改入手,电脑后台备有大量题库,学校网络上会出示每节课后需要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直接提交到网上;或者是将作业布置在标准化的纸张上,这种纸张就像考试用机读卡一样,学生的作业很快就可以输入电脑,大部分题在扫描的同时,电脑就可以判定对错,少部分题,由老师批改处理。最终结果汇总到电脑后台,由后台数据库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给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同时提供一个由易到难的练习题集,供学生针对薄弱知识点进一步强化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压力大大减轻,集体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高考应试策略,然后通过集体备课,提前准备以后的课,对上过的课进一步优化打磨;第二个部分是主观性作业的批改,在批改的同时,向电脑后台数据库提供典型问题的解决意见,供电脑参考;第三个部分是“答疑”和“解惑”,“传道”和“授业”两个部分,已经交给集体备课和专人讲授环节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不解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和解决,“答疑解惑”解决的是个别学生或少部分学生的问题,大面积的普遍性问题还是应该退回到“集体备课、专人授课”这个环节去,统一解决。
这一套方案,在不考虑“育人”的大前提下,彻底解放学校背负的“道义”负担,就像一个工厂,不考虑造出的产品是用来干什么,只考虑产品的品质稳定,质量上乘,能够通过客户的考评体系,最终被客户购买。
有很多学校的实际做法,早就抛弃了“育人”的目的,只为“应试”而努力奋斗了,只是嘴上不承认而已。但那些应试教育的 旗手们,还不是用高压和题海战术嘛,他们的方法和前几年的富士康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对教师加大评比、考核、用奖惩制度来奖优罚劣;对学生用题海战术加口号洗脑,强迫学生通过大量机械化的重复练习掌握知识。
可是,评比、考核、绩效奖励解决不了教师能力水平有差异,理解表达能力有区别,教学要点讲授有效率的问题;机械化的重复练习解决不了学生学习中知识弱点不均衡的问题。本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运用这个方案,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校的整体高考成绩。
最后,再次强调,这只是对应试教育前提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高考成绩的沙盘推演。是用来思考,在不求“育人”,只求“教书”的理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大数据、互联网、电脑智能工具,将教师和学生更加高效地组织起来,全力为提高学习成绩而服务。
当然,如果利用一个高效的模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同时将教师从评比、考核中解脱出来,将学生从题海苦学中解放出来,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时间,更轻松的心态,那么,“育人”这个话题是不是可以重新进入领导的视线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