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这些天,由于酷暑,也由于天生的惰性,基本每天都宅在家里吃饭,睡觉,读书,看报。日子过得悠闲而惬意,若不是偶尔的同事小聚,还真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前两天一同事闲聊得知我依然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调侃了一句“文化人!”
在这个年代,这个年龄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在别人眼里是一种难能的坚持,在我看来无非是一种习惯罢了。关于阅读,其实也曾困惑过。从前无论是一大段文字还是一大本书读完后都可以记忆非常长的时间。前两年发现这种超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退化了,经常是过目即忘;现在甚至演变成了边看边忘;一本书,一段文字看完基本就忘了,哪怕是自己觉得本该用心去记忆的一些知识都已无力去记住。曾经让我骄傲的对于文字的敏感性,或者说思维的敏锐性似乎都已经慢慢地离我而去。心里其实很害怕这种变化,害怕自己真的变老,变迟钝了!可无论如何一直很享受那种阅读的过程,起码在捧着书报的那一刻,我的身心是放松而宁静的。只是阅读完后经常会因为觉得自己确实愧对那些好书而颇感不安。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们有一定的相通性。在备战中考的那些日子,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英语短文。有一天在解一道英语的阅读理解时那篇文字呈现出的对于读书的看法,使我那颗不安的心慢慢地再度平静下来。文中讲述的是一个老农每天早上都有阅读的习惯,他的孙子问他读书真的很好么?他也想好好地读读书,可是书中的很多内容,他都看不懂,在他眼里读书是没用的。老农笑着给孙子一个竹篮让他到附近的水池打些水回来,孙子照做了。结果可想而知,孙子没有打到水。正当孙子叹气时,老农鼓励他再去打一次水,并叫他这次跑快点。孙子又照做了。结果孙子到家时,竹篮依然是空的。就在孙子要放弃时,老农叫孙子看看他手里的篮子。孙子仔细地端详了他手中的竹篮,此刻他惊讶地发现虽然没有打到水,可是竹篮经过水的两度清洗变得比之前干净多了。这时老农才慢慢地告诉孙子,有时阅读就像竹篮打水一样,虽然我们常常会看不懂或者记不住书上的很多内容,表面上看我们是打不到一点水,但是我们的身心就像那个竹篮一样经过书本日久年深的熏陶终究会由内而外变得焕然一新。这篇文章算是宽了我那颗记不住书上知识的心,也许这个年龄看书对于我而言更多时候确实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
昨天在报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关闭手机,打开灵魂》的文章。文章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渐渐远离了文化,整日用手机刷微博,逛淘宝,看球赛直播等等,彻底错过了人生读书的黄金期。也批评了那些利用手机浏览电子书的阅读方式,认为这样的阅读是属于纯粹的浅阅读,此法无法领略到书籍中蕴藏的大意象,抵达不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文章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在奔忙的路上稍作停留,在午后的阳台,在街边的咖啡店,在校园的图书馆,捧茗一杯,揽好书于怀,在另一个世界里,关闭手机,打开灵魂。看完此文后,觉得此文读书方式优雅得都有点刻意了。坦白而言,在没有智能手机的那些日子,我也曾经很优雅地读过书。把书房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靠着墙坐在地板上,旁边放一杯清茶,电脑里在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手里捧着一本好书,渡过一个美好的晚上。自从智能手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后,我也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手机控。现在的阅读基本都不怎么安分。基本上每天晚上入睡前的半个多小时都会抱着书本斜躺在床上,手机就放在身边。遇到书上不甚理解的东西,马上找度娘帮忙;看到书上哪个风云人物,想进一步了解也会立刻进入百度百科;有时看到某篇文章或是随笔特别符合自己的胃口,而自己对那位作者一无所知时,也会请手机帮忙——此法常常让我找到作者的博客或者其他更多的文章。与我而言,在手机的帮助下,我阅读的面被拓展得更宽了,我的灵魂被提升了。
如今在我眼里记住与记不住;电子书与纸质书都不重要。 在读书方面一贯没有原则性的我,觉得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快乐。
2014年 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