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在一阵窸窸窣窣的穿衣洗漱和一顿囫囵吞枣的早饭过后,本想精神抖擞的开始一天写作的我,没想到刚过了两个小时,面前就好像横亘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阻碍了我前进的步伐。
放下笔后,我收拾家务、玩游戏、听音乐,甚至在屋里来回踱步以休息大脑,可每当我再想拿起笔去写的时候,总感觉那道高墙并没有消失,使我不得不由停止下来。
如此反复几次,信心备受打击的我再没有勇气重新拿起笔来,更遑论那可望不可及的写作梦想,现在对我而言那更似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遥不可及。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如果说,有哪一门课最让我感到头疼,那一定是语文里的作文。
可去年的一篇报道却惊奇的使我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那是关于我的偶像之一当年明月的。那篇文章报道说,年纪轻轻的当年明月被任命为政府核心部门的处长,前途不可限量,而与他事业上的风生水起相互辉映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也获得了较高的版税收入。个人的名利双收,实在让人欣羡不已。随着这篇报道的发布,在距离《明朝那些事儿》付梓出版十年之后,网络上又重新刮起了一股“明月风”。
恰巧那段时间,写作的想法也悄然在我的心头萌生。由于平时读了一些书,便有了想要写出来的冲动,那种感觉就好像吃下东西后需要代谢出来一样。于是,在看了这篇报道后,我的写作念头被彻底释放了出来,作家的梦想被激情的火焰熊熊燃烧着,我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那个让自己艳羡的“作家”。
当时,我并不认为我的想法异想天开。在看了当年明月一系列的采访之后,我认为——并且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成功的原因在于读书较多,而这也恰恰是我为之自豪的。虽然之前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可胸中有货,还怕写出不出来吗?
然而,现实终究要无情许多。仅仅写了几篇以后,我便感觉力不从心。
首先是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阅读都不是深度阅读,往往只注重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而对于文字和句式运用的了解则浅尝辄止,这样便使我在写作过程中,即使绞尽脑汁地寻章摘句也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只能大量的使用大白话来凑足字数,词不达意的情况时常发生,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写作经验,写出来的文章中病句连连,读起来竟都不通不顺。
其次,我意识到说和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我向来信心满满,当要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我总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而当真正要动笔的时候,却踌躇不决,常常因无法准确地找到切入点而导致无从下笔,思路的混乱更是将一篇篇文章写成了流水账。
这两点只是我写作道路上最主要的两个困难,事实上,由于写作能力的严重缺乏,好几次我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将正在写的一篇文章中断,这些原因包括:写到后面因没有思路而卡壳、发现前面写的和要表达的想法大相径庭、写不出优美流畅的句子,满篇皆是大白话等等。
我意识到,自己的作家梦想恐怕要搁浅一段时间,以我现在的写作能力恐怕还要好好苦练几年才行。我妄想用我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幼稚和天真的行为。
为此,我必须改变原有的读书习惯。不能再只观大略了,还要更留心书中文字的运用,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好词好句要将其不加遗漏地全部摘抄下来,并且反复阅读,直到记住这些词、了解句子的创作技巧为止。
同时,还要多加练习。有输入输出才能进步提高,光读不写最后也只会事倍功半。即使理论水平再深厚扎实,不亲自操刀实践,那层窗户纸总似没有被捅破,假以时日如果真要写一篇文章,便会感觉缚手缚脚,手生得很。只有在实际写作中,才能亲身体会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运用的奥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对于文章写一半就放弃的毛病更要坚决摒弃,想到一个题目后,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着把它写完。就像减肥一样,即使自己今天达不到规定的运动量,也要尽全力去完成,而不是彻底停止。
此外,每写完一篇后,不能着急结束,而是要再修改一遍,全力以赴地使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同时对于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因为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思考、整理和复盘的过程,比较容易看出自己的薄弱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付出多倍的努力和汗水,才可能有所收获。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必然布满荆棘,我需要跨过崇山峻岭,渡过汹涌江海,与自己斗争,与自己磨砺。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在挫折挑战中锻造自己,以期迎来成功的曙光,最终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