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华中师大一附中心理教研组给高三家长做了一个专场大型心理辅导。我给家长做一对多的团体心理辅导,我邀请的几位咨询师给家长做个体心理辅导。
还是和以往一样,家长的焦虑总是扑面而来。他们的焦虑表现在:
(1)我的孩子不和我交流怎么办?他除了和我一起吃饭外,几乎不说什么话,而且脾气大得很,我一说他不爱听的话,他就大发脾气。我都已经低到尘埃里了,还要我怎么样,他就是不和我交流,那怎么办?
(2)我的孩子在家写作业时,总是剪指甲,看到就心烦,而且最近天天剪,我和他说,你还不好好写作业,总剪什么指甲啊?
(3)我的孩子也是,最近天天在抠指甲。
(4)我的孩子都高三了,还在玩游戏,而且控制不住时间。(其实就是放假在家玩的时间稍长。)
(5)我的孩子最近和我说话都没有什么内容,以前不这样,现在好像变了一个人。
(6)孩子最近脾气变得坏,不能和我们好好说话,问他们作业什么的,他们就烦。
(7)我的孩子就是不努力,怎么办?
(8)我的孩子现在每天回家还天天和我讲名著故事,这会不会影响学习呢?
(9)我的孩子现在都不会安排学习计划,没有目标,怎么办?
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关于如何帮助孩子考试之前不要焦虑,轻轻松松去考试之类的。这里,我给大家3条建议:
首先,我想和家长说,人在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时,会变得有一些异常,这是正常的异常, 比如脾气比较急,火气比较大,说话比较冲,不愿意交流等。还有就是一些看似怪异的行为,比如剪指甲,抠指甲,反复上厕所等等,都是一些应激反应,或者说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我们作为家长,不要在这些细节上如此关注,因为当我们越是盯得紧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我们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他们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焦虑,加重他们本身的焦虑。我们如果真的想帮助他们,不如装作没有看到,或者根本不要去看,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吧。越是关键时刻,家长越是要拾起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放轻松,才能将一种轻松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啊。
其次,我想说,大考之前,焦虑是必然的。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毫无焦虑,轻轻松松上考场。我们不要过度关注他们的焦虑,并且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克服焦虑,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现代社会,谁不焦虑?就算不考试,我们大部分人不都活在焦虑中吗?怎么可能没有焦虑呢?尤其在面临人生重大的考试之前?焦虑是一种生活常态。让焦虑与我们和谐共存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当孩子诉说他的焦虑时,表现出焦虑的行为时,我们就竖起耳朵听着好了,不要跟着一起焦虑。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才叫听着,总希望想办法,结果总是搞得不欢而散。我说,我们总会:嗯,啊?哦,是吗?然后呢?嗯,是的之类的话吧,让他们说出他们想要说的话,焦虑自然会缓解啊,不要试图用解决问题的方式阻断他们的倾诉。还有,我们都看过韩剧,很多男主角都是在女主角很悲伤的时候,借个肩膀给她,而不是说上一堆话吧。家长也可以适时借个肩膀给孩子,让他们痛哭一场或者有个支持的感觉啊。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家长也好,孩子也好,对于高考的很多焦虑其实来源于人生似乎只有这一次机会的幻觉中。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如果考不上好的小学,就考不上好的初中,考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然后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等等,人生一片灰暗,未来没有希望。我们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高考上了,因此高考命悬一线,岂不让人焦虑不已啊。很多家长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没有希望感,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获得对人生的希望。真的是这样吗?很多学生拼了命考上了好大学,结果未来也不一定过得很好。很多大学生内心很恐惧,很空虚,没有希望感,没有目标,就是北大一个心理咨询老师说的“空心病”。并不是考上了好的大学,人生就顺利了,未来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很多家长总是对学生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好,其他的不要管。现在可以,将来他们的痛苦会更多:不会选择,不敢承担,不会制定目标,不会定计划,不会合作,不会和人沟通和交流,岂不是未来会更艰难。很多家长说,这些可以以后再说。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就好象0-3岁时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期间,你没有给孩子很多的陪伴和照顾,他的安全感会不太高;0-6岁其实是一个人人格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是他们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阶段,如果我们总是紧紧拉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承担,他们或许很难学会自己去面对问题,去承担责任。
我承认,高考是个分水岭,高考是个好机会,但真的不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还有重新高考的机会,还有考研的机会,还有出国的机会,还有工作之后进修的机会等等。只要内心有了动力,去努力,肯定还会有路可以走。或许未来的路会更艰难,可人生来就是受痛苦的,不是来享受的,也许更艰难的路对于他来说,也是人生的一个机会,增加了人生阅历,更加清醒地面对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机会呢?
恰好昨天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赌”出的骨气》。一个文盲农妇,叫王秀云,因为和上初中的儿子打赌:你小子能考上清华,我就能放下锄头,成为作家!当时儿子经常逃课,到处玩。王秀云42岁开始学认字,和孩子一起学习,每天干完农活,腰酸背痛,还坚持学习。渐渐地,开始“啃”中外名著,看了大量的书,并且因为坎坷的生活经历,开始搞起创作。随后,王秀云的小说《冬整》,《今夜有电影》等等,都在有名报刊上发表,还荣获了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王秀云的老公开始时农村教师,又调到县人民广播电台,后因家里生二胎,失去了正式工作,成了临时工,经常在工地上干活,非常辛苦。他的儿子因为母亲的坚持,因为父亲的辛苦,开始发奋,最终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专业,继续努力,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因为一家人都很努力,生活变得更有希望了。
人生总是有机会,有希望,可是我们不能放弃学习,放弃努力。作为家长,也不能放弃学习和努力啊,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才对啊。我们只有看到希望,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可以缓解自己内在的焦虑,才能学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心理教研组长,全国知名心理专家朱建军教授(意象对话创始人)的硕士,意象对话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珍珠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工作室专家,武昌区心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免费师范生和应用心理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