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03月(上)
山西青年
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
张丹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
【摘 要】马克思对生命本质、意义的分析是相对比较丰富、全面的,它将个体生命直接放在他物与社会关系中,并对其进行全面性的思考,认为整个人生就是生命在整个辩证过程中的不断抛弃与创新,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主要是告知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全面关注人们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在社会中的生存意志,进而激发人们可以更好的在困难和
挑战中开创自助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20)05-007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而且人们的生存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人文、功利、理性、非理性等观念逐渐凸显出来,使人们心中多产生很多的疑问,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命的意义在哪? 这些疑问也已经成为社会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中包含生命意义的思想,本文基于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进行了阐述。
一、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特征
(一)阶级性
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其主要的精神支柱就是阶级性,换句话可以说成是科学性的主要保障。在马克思人学理论中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从最初的生产就会携带有最强的阶级性特征,阶级性可以有效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其可以逐渐成熟、理性[1]。
阶级性的特征其主要突出在批判性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批评并非属于全面的否定,而是属于辩证性的扬弃,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对理论进行深入性的诊断,确保所提倡的理论可以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和推广,同时他也是对就传统理论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可以将现实生活的情况真实的反应出来[2]。在批判中,历史的步伐在缓慢的前进;在批判中,人在不断的走向最真实的本质。总而言之,阶级性不仅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最根本的一种特征,而且还是马克思生命意义观中的一种主要灵魂。
(二)实践性
对于马克思生命意义观而言,不仅可以将现实生命的意义全面的阐述出来,还可以探索新时代生活中的生命意义。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与以往哲学家的观念不相一致,而且路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让生命意义在生活中不断实现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和谐社会属于实现的必要前提[3]。要想更好的推动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个人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加强劳动实践,同时劳动实践也可以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身本能。因此,在生命意义的实现中劳动实践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在人们的生活中和生命意义的实现中都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二、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
意义
自我意识其主要的本质就是对自我存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评价与认识。它主要是在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可以作为主体的核心。马克思曾指出,附有主观意识的生命活动可以直接将人与动物区分开[4]。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在对自我实际生命意义进行追问的过程中, 主要是建立在个体自我认知的一个条件上。人们要想真实、主观的获取自我生活的意义,就要对自我进行不断的省察、深入的理解,不断的超越。教育不可能直接的给人现成的生活意义,只有加强实践,加强引导才可以利用个人的精神的结构来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意义进行不断的启发[5]。通过对人进行不断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使人们在生活中认识到超越自我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超越自我来突破世俗的枷锁,不断升华自我,可以在生活中体会生命的热情,提升自我的深度与广度,以此来更好的在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魅力,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二)涵化生命激情,引导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意义
生命激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一种肯定和确认;对自我生命意义的一种欣赏和沉浸;对他人甚至整个生命世界的一种同情和珍惜。马克思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们的理性思维,在基础上也对人们的情感、意志等特别的非理性因素进行了强调,认为“ 激情、热情都是追求自己对象的一种实质性的力量,它会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劳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表现出来[6]。对于这种力量而言,不仅是确保活动继续开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决定着活动是否可以顺利的进行。生命激情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行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还可以为建构丰富人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全面重视个体生命的激情,并不是对生命情怀进行简单的防范,而是一种情怀,属于营造良好生活氛围的一种文化熏陶。这种涵化从本质上来讲,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是通过简单的说、讲就可以进行,而是需要利用感情、感悟来进行深入性的感受。“ 感”在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意味着可以从多个方面的思想上进行感受,例如:美感、道德感,恐惧感、耻辱感等。情感涵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人们的情感,还可以让人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化解矛盾,缓解负面情绪,同时还可以更好对人们的心理活动能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效力提升的实施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GH17H394)。
**作者简介:张丹阳(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 77 -
山西青年
2020年 03月(上)
基金课题
力进行调动,确保其可以和谐共进,同时还可以利用感性的意象将理性的意念进行及时的传达,可以在无形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提升自身的精神理念。
(三)注重学生的理想和意志培养,引导学生在挑战苦难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要想更好的发现和获得生命的意义,就要让自己融入在社会实践中,并借助三种方式进行实现,这三种方式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体验价值、劳动实践的创造价值,苦难中所实现价值。对于个人的生命体验而言,具有非常丰富的人生体验,包括:喜悦、幸福、难过、挫折、委屈等,甚至还会有生命到达尽头的威胁。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学生负面性的体验, 不要排斥也不要躲避。痛苦在生活中是不可少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是生与死一样简单,必然存在,没有痛苦和死亡, 我们的生命就是不完整[7]。大部分人都是在困难和死亡面前,才会真正的意识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是多么的不可逆转,才会更加的敬畏生命,认真的对待生命、珍惜生命。人实现自我生命意义都是在追求自我理想和真理的过程中,并用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马克思强调:人在自然生物中实现自己自己目的的时候,理想和意志两种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在一般情况下,推动人们从事的各项活动,都要成为理想的意图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化目的,不仅要使从事劳动的器官紧张,还要在劳动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注意力充分的表现出来,只有不怕畏惧、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可以沿着陡峭攀登的人们才可以达到最高顶,才可以在最艰难
的环境中进行生存,更好的珍惜自我生命,使自我生命也有了尊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全面以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为核心,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构建自我的生命意义,可以在生活中勇于前景、承担使命,体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德育工作者在引导人们追求自我生存本真的时候一定要给予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指导学生追求正确的理想, 可以在成长挑战困难,收获快乐,体验充实精彩的实践生活。
参考文献:
[1]赵佳琪,辛绍军.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J].文存阅刊,2019(18):201.
[2]杨利利.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意蕴及当代启示[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9,32(4):72-77.
[3]郭强.维克多·弗兰克的生命意义观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41-46.
[4]李建柱.论习近平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容与当代意义
[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4):1-8.
[5]葛续华.青少年手机依赖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简[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4).
[6]黄琪.马克思主义生命生产理论的现代价值——基于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J].青春岁月,2019(14):314,313.
[7]张娜娜.论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现实意义[J].文存阅刊,2017(9):60.
(上接第 76 页)
“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深远,不仅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也能营造良好的学风,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
“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实现班级管理无死角,打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四方主体协同合作,建设班级文化,要求学生们设计班级愿景、班使命、班徽、班旗、班训、班歌、班口号、班誓约、班级组织结构等,形成班级品牌文化,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班级,唤醒学生的沉睡心灵,激发学生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班级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营造良好的学风
“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班级管理要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标杆的作用,在班团干部组织和管理下成立若干学习小组,比如学习互助小组、考取职业资格证小组、创新创业小组、专业技能竞赛小组等,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
(三)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在于教育。“ 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主体,建设了大量的特色主题班会,比如理想信念教育班会、成人礼主题班会、就业指导班会、人际关系主题班会等,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以增强班级凝聚力等。
四、“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的推广策略
为了推广“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创新模式,就需要建立“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机制,促进“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主体发挥作用,设计“ 四位一体”的高
校班级管理主体共同活动。
(一)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机制
建立“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需要确立长效机制, 加强领导,制定工作计划等,将“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二)“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主体发挥作用
“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主体需要发挥各自角色的作用,尽职尽职,转变理念,创新合作,积极融入班级管理,设计“ 四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主体共同活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
五、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学业导师、班干部、党团干部的角色定位及共同协作机理,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完善了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飞,张挺.“三位一体”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J].经营与管理, 2014(11):154-156.
[2]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41-43.
[3]王晓文.班主任与辅导员协调管理班级工作的相关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153-154.
[4]徐宁宁.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探析——对高职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互动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7(14):146-147.
[5]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18
(10):63-64.
[6]马莎,彭姬,海琛.辅导员负责制班级党建工作小组模式初探
[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5-6.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