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翻看闲书,偶然读到中国的漆器工艺,略感兴趣。
大漆,又称之为中国的国漆,色彩丰富持久,无毒而耐酸碱,与蚕丝、蜂蜜并列为中国三大土产。自新石器时代伊始,大漆已用于涂刷器物,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朱红色髹漆木碗,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漆器。
书中介绍了平遥漆器(图12),春秋战国时期初具雏形,唐代达到鼎盛,明清时随晋商文化而闻名,并远销海外。
多年前对大漆感兴趣,起因是听闻大漆会‘咬人’,后明白这只是一种过敏的现象,例如山药、芋头之类,不禁暗自耻笑自己的愚笨。
中国的茶文化,大约流传于日本奈良时代,但大漆工艺流传于日本的时间,貌似早了许多。有趣的是,日本大漆文化的顶峰时期为江户时代,与中国明清时期大体一致。
几年前偶然看到日本‘莳绘(Maki-e)’(图3),日本大漆工艺的一种,其在中国描金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东瀛人特有的审美,绘制出山水鱼鸟等,犹如黑夜中灿烂的花火,惊艳至极。
我所了解的莳绘工艺,是以大漆作画,后续撒上金屑或者银屑,如此反复多次,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或者是将金屑银屑等混入大漆中一起作画。
大漆还有一种用途为‘金缮(きんつくろい)’,漆的粘性大,可用于对陶瓷等器物的修复,并用细笔蘸着金屑或银屑进行勾勒,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图4)。
中国明代有就锯钉修复的实例,但我对于锯钉却是不太喜欢(图5)。
描金手艺人,亦是画家,有生之年能亲临鉴赏,那是莫大的福报了。
−--上述纯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