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一年,京城长安有两位名动一时的才女,一位是武士彟的二女儿、即后来被太宗赐名武媚的武则天,另一位是来自江南的大才女徐惠。俩人一同被唐太宗李世民命诏入宫做了才人。可以说,徐惠和武则天起点一样,可到太宗去世,武才人还是武才人。徐惠进宫不久,就得到封赏,一直从五品的才人、再到婕妤,最后变成了二品的充容。
俩人堪称才华出众,在京城拥有众多的“粉丝”,可是到了太宗跟前任职,其“升迁”速度却截然不同,出现如此结局,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还得从俩人的身世说起: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前妻相里氏去世后,高祖李渊亲自为其做媒,娶杨氏生下武则天姊妹三人,太宗李世民也十分欣赏武士彟,或许是出于爱屋及乌的原因,唐太宗宣武则天入宫担任才人之职,太宗或许是基于对“开国功臣”武士彟品行的了解,相信武士彟对这个女儿的教育是一流的,也相信在武士彟夫妇教导下的武则天在当今大唐的众多女子里面是出类拔萃的,况且,整个长安城特别是一些皇亲国戚都在传说武则天能诗能文、书法、音乐皆好,源于此,武则天这位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才女被诏进宫中。
徐惠是江南人,那里历来都是文曲星酷爱降临的风水宝地。徐惠出身东海徐氏,为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孙女,陈始安太守徐综之曾孙女,延州临真令徐方贵的孙女,祖母江夏黄氏,南朝陈司空忠武公之女(即徐惠的父亲也在南朝做过官!),唐果州刺史徐孝德长女。弟弟徐齐聃,侄子徐坚,史书都有传。妹妹为高宗婕妤,也有文采。当时人们因为徐氏姐弟三人文采出众,将他们比作汉朝班氏。另有一弟徐齐庄,事迹无相关记载,唐玄宗授于他长城县子的爵位。
徐惠五个月的时候就会说话,四岁已经熟读了《毛诗》、《论语》。
不仅出身于名门望族,而且连兄弟姊妹都十分有才,这样的女子理所当然地成为才人的首选!
在唐朝,才人究竟是一个什么职位呢?
皇帝有一后、四妃、九嫔、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另有三班各二十七御女计81位宫内“命妇”。皇帝真正的妻妾是一后、四妃和九嫔,婕妤以下的后宫之女是处理宫中各种职司的女侍,分管礼仪、祭礼、宴饮、服饰、命妇朝觐、帝后出行随侍等等。
由此可见,太宗选中她们两位做才人,不是单纯的因为她们如何美丽,主要还是偏向于她们的才情。
所谓日久生情,同在太宗跟前工作,占有同样“近水楼台”的优势,徐惠不仅多次得到太宗的宠幸,而且连续升迁,而武则天在太宗身边12年的时间里,有史料记载的只有一次被宠幸,太宗去世后,徐惠已升至充容,而武则天则作为太宗的遗孀到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诚然,升迁与否,大权掌握在太宗手里,但是,个人因素还是起一定作用的,可以说,徐惠的升迁,是因才受宠,而武则天却是因才而被太宗疏远。
她们入宫的时间是贞观十一年,距离长孙皇后去世仅仅过了两年。
史料记载,徐惠进宫后依然手不释卷,有时间就读书写字。太宗的文学修养极高,看到徐惠一个小女子竟有如此好的文才,两人就开始了诗文唱和。
不仅如此,徐惠还知书达理,关心国家大事。她看到太宗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力逐年上升,有点志得意满,她就给太宗上书,说:“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劝谏唐太宗戒骄戒躁,打江山难,守住江山更难,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终。
后来,太宗兴兵动武,征伐高丽,劳民伤财,她又写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劝诫,说理透彻,文采斐然。
太宗在徐惠身上似乎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欣赏的同时,把她当成了不可或缺的红颜知己。渐渐地,太宗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
而下面一则故事最能表现徐惠的小资情调,《资治通鉴》及其它史料均有记载:
有一天,太宗召见徐惠,她迟迟不来,等的太宗心急火燎,正要生气,内侍们送来她的一首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我一大早就起身,对着镜子精心地妆扮着自己,等着你来召见我。可是等来等去也没等到,只好在屋里走来走去,彷徨难耐。都说千金方能买美人一笑,你一声召唤我就去了吗?
后宫的女子自称“臣妾”,与皇帝自然要恪守君臣之礼,懂得情趣的徐惠在太宗焦急之时,却使出了欲迎还拒的“小伎俩”,太宗一看到这首诗,转怒为喜,开怀大笑。这些小女儿的情态是太宗在别的嫔妃那里感受不到的。对一个君王来说,看惯了顺从不二,这样“小资情调”显然更加有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吃药,说:“先帝待我情深,我希望能先于狗马去侍奉先帝的陵寝,这是我的心愿!”接着又写诗文表达自己的心愿。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病逝,高宗感于她的真情,将她葬于太宗陵墓石室。
一代才女就这样走了,年仅二十四岁。武媚娘呢,此时正在在感业寺出家为尼。
武则天跟随太宗12年,之所以没有走进太宗的感情世界,用后来武则天亲口说出来的话说,就是她的性格不能被太宗所接纳。
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一个人在心目中一旦对另一个人形成思维定势,或者说第一印象较差时,即使对方以后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对其最初的思维定义。而武则天在太宗心目中“强势”印象,产生于那一次有关驯马的经历。
《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载:
有一天,西域藩国给太宗送来一匹名马,叫狮子骆。彪悍强壮,难以制服,太宗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武则天看到了,自告奋勇地说自己能将这匹马驯服,太宗问武则天有何良方,武则天说:“请皇上赐臣妾三物:铁鞭、铁挝、匕首。”
太宗不理解武则天说的什么意思,笑着问:“要此三物何用?”
武则天指着那匹马大声回答:“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铁挝砸它的头;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
太宗听了,哈哈大笑:“诚如卿言,这匹良驹不是被卿剌死了吗?”笑着笑着,太宗在心里突然感到震惊的同时,心想:这个小女子外表如此婉丽,性格却如此刚烈,手腕又如此狠毒,真是不同凡响。
武则天是何等的聪明,见皇帝沉思,又进一步解释:“良驹骏马,正可为君主乘骑。驯服了则用之,驯不服还要它何用?”太宗听了未置可否,无言以对……
李世民作为大唐的一代国君,说他慧眼识人一点也不为过,正如太宗所预想的,他相信“开国功臣”武士彟、相信武士彟夫妇培养的女儿一定很优秀,现实中的武媚的确如此!
但是,太宗有所不知,武士彟离世后,武士彟前妻的两个儿子及武氏族人是如何虐待、欺凌直至将武则天母女四人赶出武家,这种伤害对一位少女来说其记忆是深刻的!
比起那些衣食无忧、由父母呵护的孩童来说,武则天过早地感受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鉴于童年时的身心在武家受到两位同父异母兄长、两位堂兄及其族人伤害,出于防卫的本能,令武则天将自己那颗不堪一击的心严严地包裹起来的同时,她在世人面前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防守和时刻准备反击的态势!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武媚少年经历留下的阴影,让她的心理有无法剔除的阴暗的一面。
这也是当她面对一匹未被驯服的骏马所表现出的“强势”和“攻击性”的主要原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徐惠在入宫前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充满了温馨与和谐,伴随她成长的一定是被娇宠、被关爱,及至入宫后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便羽化成“为赋新诗强说愁”型的、让人心生怜惜的女子。可以说,徐惠是一位阳光女孩!
武媚与徐惠刚入宫时,俩人的才情在太宗眼里是分不出伯仲的,但是,作为太宗一生戎马箜篌、血雨腥风,见惯了战场杀戮,当他回到后宫:
假使让他面对武媚、面对一个表面婉丽、潜意识里充满攻击、甚或杀机的女子,很难相信,他的心会产生愉悦的情愫!
面对徐惠时,其情形会大不相同,徐惠,清纯的亦如清晨挂在嫩叶上的露珠,虽炫目,但养眼、又养心!
太宗的心得到愉悦,龙体也得到放松!
手握生杀大权的太宗,提拔一个才人、一个婕妤,无需吹灰之力!
无需吹灰之力的太宗,至于喜欢谁、提拔谁,是由他心情决定的!
太宗认识了武则天,他只是欣赏之、使用之,而不会让她野心勃勃地真正进入后宫。
认可和欣赏是一回事,作为自己的正式妻妾那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徐惠能走进太宗的内心、得以屡屡升迁、最终成为太宗的正式妻妾,而武才人还是武才人的终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