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应该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斯宾塞
我所讲的只是发生在我们日常家庭生活中微乎其微的事情,但是每一件这样的小事却都会引发我对于儿童行为深深的思考。
早晨,儿子已经醒来,但还没有起床,我俩的惯例是躺在床上聊会天,什么都聊,有时只是简单的问候说句早上好,有时我们俩会各自讲述自己昨晚的梦,今早儿子先开了头:妈妈你昨晚放的音乐好吵呀,吵得我都没有睡好觉!我听了之后第一反应是:啊?哪里吵了,明明已经声音开到最小了!但我想他能够这样说背后一定有自己的感觉,所以我没有去辩解,而是说:噢,原来是妈妈放的音乐吵到你了,让你都没有睡好,妈妈给你说对不起。那么,我今晚要怎么做才能不吵到你,我又能听我喜欢的音乐呢?我们都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吧?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解决吗?问完我静静地等待他的回答,很久,他的小眼珠在转啊转,继续想了一会,用小指头指着脑袋说:有啦妈妈,你可以戴着耳机听啊!我惊呆了,他的答案是我意料之外的,他只有三岁半的年纪,我没有想到他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很惊喜,很开心他的大脑真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思考了,而我只是用了引导他的启发式问句,在他说出我吵到他了我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认可他的感受,为我吵到他的行为道歉并且邀请他和我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一个关系的改善,孩子感觉到情绪安全了,他不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决定,妈妈认可他,妈妈和他有了情感的连接,然后才去处理问题,这是所有解决问题的前提-关系的改善。并且在我抛出问题之后我并没有期待预设孩子对于问题的答案,如果我有期待和预设,那么也许孩子的回答就不是我想要的,我就会失望,进而也许会说出一些破坏我们关系的话做出一些破坏关系的事情,我想我们很多的父母对孩子都会有期待,当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我们会有失望的情绪,这都很正常,但是作为一个妈妈,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却时刻都不敢松懈,时刻保有对自己语言行为的觉察,因为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者,我的一位老师说过:对孩子说话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说出的每一句之前都要思考再思考,孩子的心是极其敏感的。孩子是通过和周围人的互动来觉察自己的,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有能力的还是无能的,所以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引发孩子对于自身的思考,如果说妈妈是一份职业,那么时刻让自己保持觉察就是我的职业态度。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提到了启发式问句,那么启发式问句到底怎么用?启发式问句其实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参与到问题中,得出答案,而不是我们直接去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怎么做,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就要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开始使用启发式问句。
典型的启发式问句怎么问?
1.你想要......什么?
2.你对.......有什么感觉?
3.你认为.......?
4.怎样才能?
5.你对......有什么想法?
有三个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恰当的使用启发式问题: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人心情都平静下来)
3.你问的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你是真的对孩子感兴趣才问。(让你的智慧知道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以上文字来源《正面管教》
我们要给孩子播下思考的种子,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孩子滔滔不绝的讲道理,灌输道德思想,这是对的,那是错的等等,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问题在哪?怎么解决?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当孩子说出的答案并不是合适的恰当的,我们依然要不断的去接纳:你说的可能很对,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即使错了,孩子会从自己的选择中得到答案,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包容的环境,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前行,在关系中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依靠父母高高在上的权利去赢了孩子。很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然而解决问题的一切前提是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和谐。改善关系,你会选择用术,还是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