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没有真正读过几本书,读写历程是从参加教育行走的“一起写吧”日更300天的挑战开始的。阅读,我是匮乏的,写作,我是没有自信的。文质老师说:“生活化写作”,它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自我授权,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你想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这就回到了言语产生的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中了。
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每天都要坚持日更不少于500字,并坚持了300多天,留下了40多万字。文字大多记录的是班级里的那些厌学的问题学生的故事,但教育叙事越写越觉得乏味,主要是语言功底不行,理论功底不够,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文字不生动,真的是过不了自己这关。这段时间真的写起来很痛苦,直到在张文质教育写作班上听到钟杰女神讲好文章的标准是“读时愉悦,读后可学”的时候,我才明白我的文字为什么让我自己都不忍直视。画面感不强,逻辑感欠佳,最关键的是字里行间找不到智慧的闪烁,个人感悟过于肤浅。太生活化的文字形成不了好文章的。文质老师也说:“拉拉杂杂得写是不行的,你要明白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要让别人能看懂。”我的文章仿佛就是写给我一个人看得,别人很难耐下心来看这臭婆娘裹脚布似的文章。越写我越失去了动力和目标。参加完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后,感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自己,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渺小。也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文字才能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输出倒逼输入,要想有输出就要多读书,第一次参加共读活动就是跟各位美仁们一起共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共读群里各位老师逐字逐句啃读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越来越喜欢上这种共读共写共享的读书方式。所以积极参加了许多读书活动,《奶密盐》、《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给教师的68条建议》等。并在孙国香老师组织的一周啃读《未来教师》活动中,担任读书会的主持人,短短的一周内每位成员认真读写留下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在接手今年初三的学生,早恋、抑郁、校园欺凌等情况百出,真是让人头疼。看到简书里有老师推荐彬彬《危险的十三岁》,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果断下单。随着阅读的深入,从彬彬老师书中叙述一个个危险13岁的案例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班孩子身上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们的孩子的沉沦的还不是很深。同时从彬彬老师的深度案例剖析中也发现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对学业的焦虑,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不恰当的管教等错误的教育理念是形成孩子问题的根源。作为班主任我应该有专业的知识去帮助孩子,引导父母跟孩子正确沟通。我应该把我不愿意去触碰的心理学知识重拾起来。曾经有为老同事告诉我:“心理咨询师是一项渡人助己的职业。”我没有听进去,现在我真的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在彬彬老师的影响下,报名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并跟随叙事者团队阅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宋少卫老师的《学习诊疗手册》、王维审老师的《觉者为师》系列,为班级里的那些各种问题少年建立成长档案,每人的疏导手记都在5篇以上,读写帮助我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精进。
新网师2022春季课程,我选修了《苏霍姆林斯基》、刘恩樵老师的《构建理想课堂》两门课程。尽管这两门课程听起来挺吃力,但每次的上课我都会准时参加,每期的作业都认真对待,努力缩短自己专业成长的距离。我发现人一但打开了学习的闸门便像奔流的洪水一样,奔涌而不知疲倦。在“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作业设置,已经成为课改的大趋势,大单元教学设置、大单元作业设计这类新鲜事物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作为三线小城市的教师,如何才能学到如此专业的课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查阅书籍和网络,关注“房涛学习与分享”获取最前沿的大单元教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的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做指引。报名参加“统编初中阅读作文观摩研讨会”通过观摩余映潮、王君等老师的阅读写作教学课,深入研究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力求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本周听取了王君老师的用铺排手法进行抒情。指导儿子仿写习作,孩子完成的相当出色,语言灵动富有诗意。
在这两天的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教授发表《写作创造美好生活》的演讲,也打开了我读写的新思路,之前我是自己闷头写、拉拉杂杂写,郝晓东老师却说:“独自写作就像是家庭妇女,不出门就会不修边幅,团队写作就不一样了,要给别人看就要仔细梳洗打扮。”所以这也点醒了我,为什么共读共写时的文章质量高叙事者的每周作业能认真对待,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靠团队写作来督促自己高质量产出。
不仅自己要写,还要带动孩子写,给孩子注册了简书账号,虽然不能保证日更,也可以让他养成有重要事情随手记的习惯;带动学生去写,每日一记、班级日志、说写课、绘本课等都可以帮孩子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带动身边的同事写,上学期我负责我们学校书香校园教师读写联盟,老师们可以按时完成“”“每日推荐”、“ 教者手记”等活动,也有几个老师跟我一起加入了日更挑战赛,这些都在证明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认识到读写的重要性,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养成投稿意识,每个月之前要整理四篇成稿进行分门别类投稿,挑选学生的优秀文章让学生的文字有机会变成铅字。带动读写联盟的老师投稿,激发老师学生的读写动力,让每个人都能被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