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句有趣的话——为什么袜子总是丢一只?因为两只都丢了的时候你就发现不了了。
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了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反驳的是一种常见逻辑谬误,即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结果,片面认识,忽略许多“不会说话”的关键信息。
“越是认真观察眼前的真相,你离真相越远”,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汲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也因此存在了新的问题,我们得到的片面信息或者错误信息也越来越多。“沉默数据”不被看到,便会形成误导,以偏概全。
我们应当保持看待事物的客观性,不可断章取义,不然这种偏差,会让你越来越蠢。
我一定是那个“幸存者”
看过一篇文章《骗子密码:幸存者偏差》,这个标题完美又生动的体现了幸存者偏差带给社会的问题。
以赌球为例,方法也很简单。
在第一轮赌球中,你把输赢两种结果,各分成50条短信,发送到100个人手中,等到比赛结束,一定会有50个人,拿到了正确的“预言”。第二轮赌球,再各发25条,到上一轮的50位“幸运者”手中,又会有25个人拿到正确的答案。以此类推,多轮下来,“幸存者”就诞生了。如果刚巧,这位幸存者并不知道“幸存者偏差”的理论,那么恭喜你,他一定会心甘情愿奉你为“大神”。
相同的方法也成就过很多的“股神”。为什么幸存者偏差会让许多人变得盲目?一是因为期待值高,人们喜欢看到成功的案例,对失败选择视而不见;二是人们都愿意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那个“幸存者”。
于是我们来谈谈投资的问题。
这些年,随着部分优秀基金的诞生,散户开始逐渐减少,开始相信机构投资,当然这是一个好现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而今年疫情后,市场升温很快,百亿基金一个接一个,这并非一种理智的行为。
买基金都是好的吗?一定会赚钱吗?我们身边不也有人抱怨着,“我买的基金从来不赚钱”吗?
好基金被过度宣传,收益被过度强化,完全不谈非系统风险就跟风购买基金,甚至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基金,这样是否太武断了?
基金的业绩,讲到底是通过数据来表达的,当我们注重这这一年的涨幅有40%-60%的时候,又是否考虑过当年股灾、熔断时,一个基金的抗跌能力有多少?回撤有多少?一位做理财经理的朋友曾经这么调侃过,“很多人选基金不看什么基金经理、规模、重仓什么的,就直接数据筛选,收益率第一的是哪个就买哪个,根本不需要我给他解释什么。但排第一的真的就每年都能做第一吗?”
若是我们不能用专业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投资行为,便会大概率的变成“韭菜”,变成幸存者偏差中的“沉默数据”。
看不见的“沉默数据”
那又当如何,才能不被偏差?我们必须正视“沉默数据”,肯定他们的存在,并经常告诫自己,需要多去看看背后阴影的那一面。
再以投资基金为例,前几年有一支基金成为了那一年同类基金收益率的第一名,那名基金经理也因此而火了,当时很多人跟风买了他的下一支首发基金,不幸的是,一亏就是两年。而实际情况是什么,那名基金经理相当年轻,且较为激进,他对某一行业特别有研究,并长期看好。在他做第一名的那一年,他把重仓全压在了那个行业上,又适逢该行业大涨,于是成就了他。而之后的那一年,市场行业轮动,这一行业表现低迷,而基金经理因为自己比较深的执念也没积极参与到其他板块中,于是他的基金都一蹶不振。
也许有人会说,那我怎么会去了解这个人?这些信息我无从知晓。于是,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做好判断。我们虽然无法了解这名基金经理的性格特点,但我们也当在选取基金时关注这名基金经理的任职期、以往其他基金的表现、甚至是对一些行业的了解。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是学金融的,我怎么会知道呢?确实,不那么容易,但不了解,也不能成为胡乱选择、胡乱投资的借口。“幸存者偏差”,你不承认,不代表它不存在,你不了解,不代表你就可以选择盲目。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天性喜欢为不能理解的事物寻找答案,然后对未知事物的不安全感就能得以安抚,无论这答案正确与否。”
我们需要看到更多失败而沉默的东西,用以纠正我们的偏见,保持更科学、客观的态度。别再假象着自己会成为那个“幸存者”,“幸存”从来不是“躺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