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林黛玉
高一13班 梁捷 38
无论在外貌上,才华上,思想上,行为上,林黛玉都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
首先,林黛玉的外貌就是一鸣惊人的。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样貌,但从凤姐、贾母对他的评价中即可得知。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林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却给人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另有一番风韵。“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的美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林黛玉是才华横溢的。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黛玉在海棠第一社中作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可以体现黛的诗,风格独特,清秀飘逸又空灵入幻,让人始料不及。她的诗,不像薛宝钗的那样豁达宽厚,而是富有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属于浪漫诗派。她的用词也是生动形象,优美简练,却是字字甄选,百里挑一的,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
在性格上,林黛玉最突出的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多疑,也是整本书重点描写的内容。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这一段充分的体现出了她的多疑。其实,她这样性格的形成,我认为与她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她是寄人篱下的,难免有诸多不自在,同时,他年幼丧母,父亲也无法与她在一起,自然会缺失了安全感,也许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她的敏感多疑。
林黛玉是自卑而清高的。这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林黛玉的性格本身就比较矛盾。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固然反映了贾府的谨严的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下去。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得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候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即使后来她寄人篱下,这份清高依旧没变。有一次,贾母要给宝钗办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里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讲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但在爱情里,林黛玉可以说是自卑的。她时常用刺猬式的方式自卫——卫护她高贵的自尊,也卫护她对宝玉的挚爱。“灯前似伴离人泣”,林黛玉孤单寂寥,唯有那烛光照着自己泪水婆娑的面庞,她是彷徨无助的,她感慨情缘总是若即若离,感情无处安放。“徒教美玉空猜测,枉费仙葩暗挂牵。泪债还清终有日,红楼梦断隔重天。”这份还泪报恩的情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在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欢笑和泪水,她又有什么办法不自卑呢。
在富贵显赫的大家庭中,女子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名利。但黛玉并非如此,她执着的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不被任何外物干扰,虽生在大家族,但仍然无法摆脱来自内心的孤独。“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