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如果需要为一次紧急的医疗救助投票选择方案,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呢?”
<问题说明>
假设时间倒退到一年前,新冠疫情发展的初期, 北京某区域有600人确诊,生命受到威胁。现在需要投票选择救助方案。
选择方案A能救200人的性命。
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为什么呢?
其实还有另外两套方案,选择方案C会死400人。
选择方案D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都会死。
这两套方案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为什么呢?
其实上面这个问题的原型是20世纪8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和他同事做的一次调查,只不过当时的瘟疫换成了现在新冠。
A/B方案二选一,被问者多数选方案A——自然依据的是这条原则:手中的麻雀胜过屋顶的鸽子。
C/D方案二选一,只有一小部分选择了C方案,大部分人选择了D方案(其实A=C,B=D,只不过换了种描述而已)——逻辑是如果都会出现死亡,那么选择生还数量更大的那个。
这个选择背后的原理是框架效应,也是一个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就是框架效应的概念,你理解了吗?其实框架效应还可以换种表述:
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看完第二种表述,你觉得如何?
嘿嘿,其实磁石不过把框架效应应用在它概念本身的描述上,两种表达本是一个意思,是不是第二种描述更容易理解呢?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商家还是个人,“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
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在管理学课上都会学到,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一位被开除的经理是某个“开始新生活”的人。一名阵亡的士兵——不管是因为倒霉或愚蠢导致他死去的——是个“战争英雄”。大屠杀是“种族清洗”。成功的迫降,比如迫降在纽约的哈得孙河上,被欢呼为“飞行的胜利”。
你仔细观看过某种金融产品的宣传小册子吗——比如,一种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上面常印有该金融产品近几年的表现。会回溯多少年呢?会一直回溯到可以形成一个尽可能漂亮的上升曲线。这也是框架效应。
应对框架效应,磁石建议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会能够更好的驾驭它而不是被控制。
1.原因or目的
分清楚表达的是原因还是目的,视情况来选择其一。
例如你可以说:“嗨,垃圾桶满了!”对方以为你可能只是说一个事实,也以为你提醒,所以Ta就不再往里面扔垃圾了。
你也可以说“宝贝,你要是能赶紧倒掉垃圾桶,那就太好了。那么Ta也能看到垃圾桶满了,而且知道你的意思是让Ta帮忙倒一下。
2.选择哪个补数,看你强调什么
例如班上一共有10个学生,某天上课9个同学没来。你可以说,9个同学没来!强调的是大多数同学的态度有问题。你也可以说,今天有1个同学来了。强调的是这个同学是多么的宝贵,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
磁石对框架效应的思考
了解了框架效应,磁石有了更深的思考,延伸到运营/营销的岗位。之前磁石一直思考运营/营销岗位的价值,并没有思考的太透彻。但现在基于框架效应理论,运营/营销的价值是利用框架效应把产品的优势呈现出来,使得产品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因为在信息化和产品泛滥的今天,呈现出核心和亮点尤为重要。记得之前某位大V谈公众号运营,说内容占一半,运营占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逻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