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刘墉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同桌,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在看一本叫做《我不是教你诈》的书。
书名很有意思,他看完之后也推荐我看看。这套书有好几本,我不记得自己最开始看的是哪一本。但是,一打开这本书,就感觉自己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和校园不同,校园的环境,一切都很单纯,除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其他都是同学。而刘墉打开的这个世界,颠覆了我很多很多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到的和模糊听说的,都在这本书里提到了。
随着时间过去,年岁渐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远离校园的那种单纯环境,而一步步被推着搡着进入这个新的“世界”——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了——就是“社会”。
最近又开始读刘墉,是因为看到一位简友在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正是刘墉的作品。于是我也决定再看一看刘墉的书,就是今天分享到这本《人生的真相》。
刘墉把这本书叫做“砺智书”,而不是“励志书”。因为书里的揭示的人生道理,并不是为了给读者灌鸡汤,而是,把社会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以小故事的形式,让读者自行去理会。
这本书之所以定名为《人生的真相》,是因为我觉得在今天学校里,听到的圣人、伟人多,知道的人生真相少,造成许多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太没戒心,对各种人生的怪现象更缺乏免疫力,结果真正进入社会之后,还没起跑,就已经摔倒。
校园是个象牙塔,一切都美好无瑕,等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社会是个大熔炉,没有人能干干净净走进去,清清白白走出来。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希望给走出学校,却发现频繁碰壁的年轻人一些指点和忠告。
敌人可以像是我们的兄弟亲人,我们也可能化敌为友,但在化敌为友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忘记,他还是我们的敌人。
老虎永远是老虎,它不可能像猫;狒狒永远是狒狒,它不可能像人。
当正义与责任应该发言的时候,不要让金钱出声。后者一出声,前者往往就沉默了。
利字当头,会让一个人变得不像他自己。君子喻于义不喻于利,小人喻于利不喻于义。谨防利字当头的小人。
最可怕的是除了同情心,更利用你的正义感。
许多被煽动利用的人,都是淳朴正直的。因为这种人,既少戒心,又有最强的正义感。
有“正义感”的人,往往更容易被煽动,因为他们不仅仅被利用了“同情心”,还被利用了“正义感”
你可以停下车,帮助一个陌生人检视他的轮胎,但当你弯腰时,要小心你的后脑。
你可以弓下身,抚摸一只受伤的狗,但在蹲下时,要小心你的喉咙。
人可以同情,但要知道同情时,也常是最放松戒备的时刻。
当心同情被人利用,因为人往往在同情别人的时候放松了戒备之心。因此,同情别人的同时记得保护自己。
体谅与对等的回应,是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原则。世间伤情的事,莫过于当对方热情地付出时,浇以一盆冷水。那不但伤情,更伤自尊。这两项都伤了,还可能有好结果吗?
礼轻情意重,重的是情,不是礼。所以,切莫伤情。
当你要和对方亲近之前,应该先放弃自己的优越感和武装,表现与他“同”的地方。
那么,他才可能跟你站在同一线!
化敌为友或者选举拉票的重点在于,你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和他们是同类人,这样别人才听得进你说话。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事,不仅仅是揭示社会的另一面,同时也是在教诲我们关于生活的很多哲理。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道理,是因为他跟近处和尚的关系最少。除去这层人事的派系、恩怨,就如同云雾散尽看青山,特别清晰、翠绿。
孩子们常觉得“别人锅里的菜好吃”,出外做客时吃得特别香,是因为吃惯了自家菜,如今能换个口味。
“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常见不到自家人的优点,因为那优点早就有,成为当然。我们总见到别家人不同的优点,因为那是我们缺少的,容易产生最大的感动!
书中的内容,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串起来。故事虽短小,却很精悍。每一个故事场景,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事情。而真正处身其中的时候,往往不一定能思考到这些。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和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放进去金银铜铁铝的“单质”,出来的基本是各种形态的“化合物”,甚至是“混合物”。
社会也是一个大染缸,红橙黄绿青蓝紫乌龙混杂。把一匹白布放进去,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白布了。
引用一段话作为结尾:
无可否认,书中暴露了许多人生的丑恶面。问题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有黑暗与光明,而且几乎对着光明的东西,后面都有着黑影,甚至光越亮,影越黑。既然是《人生的真相》,当然有好有坏,而且好中见坏,坏中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