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上学的时候,2点上课,可是1点半了,我都还不想出门,掐着点到了1点50分,然后就抄起书包飞奔,在气喘吁吁地到达班级后,铃声响起,我心里一阵满足,有种关键时刻出现的英雄感。
这心理和拖延症有点儿相似,觉得自己没有必要那么早到达目的,没有必要那么早完成任务,因为觉得——不值得。
长大后,发现这种最后一刻才出现的情形,虽然在及时赶到的那一刻很爽,可是中途的时候总让人提心吊胆,窘迫不已,而且抵达时的一头大汗,很影响上课的状态。
朋友聚会乃至男女约会,说好了一个时间和地点,能礼节性地提前10分钟就抵达现场的人不多。通常的状况是总有人迟到,有时候,半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常常还是有人还在路上。如果是你迟到,你心中是不是默认,这个人不值得你提前到,不值得等?当等的人和被等的人角色开始互换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早到,在等待那人,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不守时的人也不值得你等?
小时候写日记,总是会给漏掉的那一天留一页白纸,觉得自己某天就会凭借记忆补上去,结果可想而知,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有大半本都是空的。
慢一拍的思想其实很危险。因为有时候你慢了这一步,就会连环慢下去,就像你错过的日记,其实你永远补不齐。而生活辗转多变,你需要做的是要加大提前量,才不至于落后。
初中有个同学,刚入学的时候成绩和我差不多,都是班级前5名,可是从初中开始,他就保持着惊人的提前量,常常是半个学期不到,他就把所有的课本和习题都做完了,而且学期还没结束,他就开始了下个学期的自学,上课时他也不总听课,因为他总是在提前做题看书。于是他的成绩就稳定在班级前两名,逐渐地就稳定在年级前两名,最后就稳定在年级第一。我们的差距就这样越拉越大,虽然高中还是考入同一所重点学校,可是他仍旧是班级前一,只不过他同时也是年级前一,而我,虽然是班级前十,已经掉落到年级前50了。
学生时代的暑假其实就是很好的机会来筹备提前量。可是少年贪玩的心性让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觉得暑假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其他的知识上课学就好。难得打算上进一回,准备了很多的暑期学习材料,可是思想和身体不同步,想法很美妙,身体却很诚实地学了一丢丢就放弃,被各种学习之外的欲望吸引开来,因此在学习上总是慢一拍。
高中时期,感觉数理化的知识越学越吃力,特别是数学,高中的时候就有点儿跟不上了,等到落下的知识堆积成山时,你自己也就自暴自弃了,然后从提心吊胆到逐渐习惯。
工作后,学习就更加被动了,想要学习,就是带着镣铐舞蹈,可是不学习又不能很好地给工作提升效率和眼界。除了学习安排不开,很多工作也是没有规划没有提前量,有时候在deadline的时候手忙脚乱,给每天定下的任务如果当日无法完成,那么想补上,就遥遥无期了。而且忙的时候杂事铺面而来,那就算是一根稻草也会把你压垮。
今年除了工作,还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业余的学习,写作、练字、读书,以前下班后总想放松,可是现在有空余时间总是想赶紧完成任务。
可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除了工作上的火急火燎,家里也有很多的琐事,因此,更要有提前量,无论是金钱的提前量还是时间的提前量。
不能把事情得太滞后,要有一定的空间来机动。
不要再慢一拍了,提前起来。当日事当日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