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清远市清城区发生4.3级地震。这场本应引起人们警觉的自然现象,却在社交媒体上演变为一场奇特的“情感地震”。群聊与朋友圈的“震感”远超实际震感,恐慌情绪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而真正的地震求生知识却鲜有人问津。这一现象恰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地震发生后,社交媒体上迅速出现了一种“情感共同体”和“受灾共同体”。人们争相晒出“震感”,有人分享自己的受震经过并借此向亲朋好友报平安,亦有人身处震区边缘几乎无感也要捏造感受来加入这场集体叙事。这种从众行为背后,是数字时代特有的“存在感焦虑”——人们害怕错过任何集体经验,担心被排除在社交圈层之外。勒庞曾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准备听从一切暗示。”当第一条“地震了”的消息出现,无数人未经核实便加入传播行列,无数未经核实的消息便游走在各个聊天之间,形成了一场没有震源却能量巨大的“心理地震”。这种受集体心理支配下的信息吸收,个体判断力被稀释,理性思考让位于情感宣泄和从众心理,让一个个本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瞬间变成了乌合之众。
值得警惕的是,在这场信息狂欢中,真正重要的地震求生知识却遭遇了惊人的“理性冷漠”。应急部门的科普帖阅读量寥寥,而“地震避险不忘干饭”的短视频却获得百万点赞。这种反差印证了勒庞的观察:“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数字平台放大了这种特性,将严肃的公共安全议题转化为娱乐化的社交货币。当网友忙着调侃“没有一斤肉是白长的”时,却少有人去了解和科普遭遇地震时最能保护我们性命的“生命三角”是什么、地震包该准备什么,揭示了当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对防灾知识的空白。
面对这种数字时代的群体心理困境,我们需要重建“理性的免疫系统”。个人应当培养“信息延迟反应”习惯,让满网的“子弹”先飞一会儿,面对突发事件先求证再分享。网络上各大平台应该为权威信息开辟“绿色通道”,将官方信息置顶,禁止对不实信息的传播,而非一味追逐热度,成为以讹传讹的帮凶。相关部门更需将危机公关、应急教育、媒介素养深度融合,面对类似情况及时处理、即时回应,将谣言扼杀在源头,将正确的应急处置方式普及群众。只有深入理解数字海洋下的群体心理暗流,我们才能避免下一次“心理地震”造成真正的伤害。
地震终会停止,但数字时代的群体心理震荡将持续考验我们的理性与智慧。当朋友圈的“震感”再次来袭,愿我们既能感受他人的情绪波动,又能保持自我的清醒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