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寺湾村李氏家谱碑记探究

□表示原碑文损坏()为笔者推测内容

汤阴县峙湾村惠果里李氏家谱碑记

【碑阳】

李氏于吾汤称巨族,士勤□□(读书)习稼,绵延数十世,而族益日盛矣。高门阀阅,里人推重。揆厥所自,盖有我明朝国初洪武太祖定鼎中原,因汤阴路当子午,人民稀少,迁山西壶关县民庶附丽我汤,而李氏之始祖讳十三,亦就迁焉,遂有壶关而创业于我汤阴之县西峙湾村。钟灵毓秀,祐启后昆,至今凡十一世,瓜瓞相绵,不下千万□(口)。但遇之崇祯十四年瘟疫荒歉,两耗其数。又遇之大清改革,兵戈扰攘,族中人或不无辗转迁徙之变。而从未系裔纪序,恐世远年湮,不能订考。于是,九世孙讳□□□岐□□者,乃本族最英妙也,独有老成之虑,遂但先鸠工刻石,序自家谱碑阴。凡今日□□辈,遇拜扫日一瞻仰焉。得所稽考,仍征余文以序之。余亦忝李氏族中门婿也,遂不辞固陋,弃之于右,以志不朽云。

顺治三年岁次乙酉孟冬吉旦

□贡生门婿张正发谨撰

【碑阴】为族谱信息,暂缺。


白话文试译

李氏对于我们汤阴县来说是大家族,族人耕读传家,繁衍了有数十代人,而且家族越来越昌盛。(李氏成为)高门大户,受到众乡亲的推崇尊重。

这么说来,自从明朝初年太祖洪武皇帝得到天下奠定帝业,因为汤阴县地广人稀,就把山西壶关县的普通百姓迁居而来。李氏族人的始祖十三公,(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迁居到了(汤阴)。随即在我们汤阴县西部的寺湾村开始开创基业。(寺湾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都是因为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到目前已经有了十一代人,子孙繁盛,人口成千上万(夸张手法)。

崇祯十四年的时候,瘟疫横行,灾荒歉收,人财两空。又遇到了清兵入关,战争频发。族人只能辗转逃荒。从来没有记录过族人的辈分顺序,担心因为年代久远,(先祖的信息)就不能考证了。于是,九世孙李某某,乃是我们本族青年才俊,独有成熟远见,先聚集工匠刻录石碑,把家谱信息刻录到了碑的背面。凡是李氏的后辈子孙,遇到上坟扫墓的日子就可以瞻仰(石碑),并且可以考证先祖的信息。叫我来写这篇序文,我有幸能成为李氏家族的女婿,虽然我的见识浅薄,但是也不敢推辞,(我写下序文)以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事情。



文中细节:

1.寺湾村李氏从山西壶关县迁来现鹤壁山城区寺湾村

2.寺湾村李氏始祖李讳十三。

3.本文落款日期为:清顺治三年十月,即公元1646年农历十月。

4.至碑文落成时,寺湾村李氏共有十一代人,按照每代人20-25年计算,李氏始祖大约于公元1396年-1446之间迁至寺湾村。

5.序文作者张正发为李氏家族女婿,他的身份是京师国子监毕业的贡生

(贡生:科举考试中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清代分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繁体原文:

湯陰县峙灣村惠果里李氏家譜碑記

【碑陽】

李氏於吾湯稱巨族,士勤□□習稼,綿延數十世,而族益日盛矣。高門閥閱,里人推重。揆厥所自,蓋有我明朝國初洪武太祖定鼎中原,因湯陰路當子午,人民稀少,遷山西壺關縣民庶附麗我湯,而李氏之始祖諱十三,亦就遷焉,遂有壺關而創業於我湯陰之縣西峙灣村。鐘靈毓秀,祐啟後昆,至今凡十一世,瓜瓞相綿,不下千萬□。但遇之崇禎十四年瘟疫荒歉,兩耗其數。又遇之大清改革,兵戈擾攘,族中人或不無輾轉遷徙之變。而從未係裔紀序,恐世遠年湮,不能訂考。於是,九世孫諱□□□岐□□者,乃本族最英妙也,獨有老成之慮,遂但先鳩工刻石,序自家譜碑陰。凡今日□□輩,遇拜掃日一瞻仰焉。得所稽考,仍徵余文以序之。余亦忝李氏族中門婿也,遂不辭固陋,棄之於右,以志不朽云。

順治三年歲次乙酉孟冬吉旦

□貢生門婿張正發謹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