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大家极熟悉的文字,它出自《素问·刺法论》中。对于何为正气?也许还有很多含糊不清。
其实,在《内经》的体系,正的定义是确有所指的。在《素问》的“五运行大论”以及“六微旨大论”都有如是言:“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故而所谓邪气正气,就是当位之气为正气,非位之气为邪气。
在中国文化里,时位是一体的,所以当位非位实际就是当时非时的问题。比如夏天的当时当位之气是热,而非热的诸气,象是寒冷,便被视为邪气,余者以此类推。
当时当位细分起来,就是当下这一刻,离开这一刻便是非时非位。《大学》的八条目用了“正心”一词。
“正心”有时被称作“当下之心”,
或曰:心不羁绊于过去,亦不妄想于将来。
对于当时当位当下,《内经》还用了“太过不及”来表达。
该来的未来被视为不及;不该来却提前到来被视为太过。
不及用补,太过用泻,所以中医的补泻等治疗“八法”即是扶正的手段。
按照上述经义,正气涉及天地人阴阳循环,本无内外,为什么经中要格外强调“正气存内”呢?
实在,只有内在的正才具决定性的作用。内在的正其实就是心正或曰正心,《大学》里面的“修身”必以“诚意正心”为前提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这个内在的正?或者说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正气存内呢?《大学》里例举了四个方面,即有所愤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四者概括起来,亦就是情绪。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情绪是最困扰“正心”,是最容易导致正气不存内的因素。
情绪之所以最能影响正,乃因情绪最伤害人的体质。过去看《中庸》,总以为子思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作为“中”,作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题大作。今日从广阔的层面来看,则只有赞叹的份了。
若然困在喜怒里,就必然陷于二元对立的局限纠结而不能自立,如此便无中可言。
只是作为普通的人,大部分无法摆脱情绪,亦可以说,整个世界“熙熙攘攘”的方向便是为了制造情绪。
人们把情绪分为好坏,并试图使世界向好的情绪方向发展。
然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绪,既便是喜乐,也没有被看好。一方面,喜乐的后面就隐藏着哀怒,它们是另一面而已。
只要是情绪,都会无一例外地具备干扰中正的特质。这是圣人对待情绪的基本理念。
既然现实社会不可能没有情绪,很难做到“之未发”,那么,如何使这些发出来的情绪不构成伤害?这便有一个“中节”的问题。“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便无伤人之虞了。
“中节”即是恰到好处,即是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让情绪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其实是很有难度的。现实里我们要么将情绪深埋在心底,以致抑郁、精神分裂,要么就天天人肉炸弹似的把情绪扫射出去,既伤人又伤己。
“中节”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各持己见,执持一端。这样便使得本来有限的情绪变得无限。《论语·子罕》有孔子的一段问答:“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问答我未必全懂,不过用在此处,倒觉得挺当机的。
执持一端会使有限的情绪流漫于无限,乃至没完没了。看一看每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无不如此。每天为了同样的事情争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如何使情绪中节?不至流于无限?
孔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叩其两端而竭焉。
执持一端,死咬住那点点理不放,便就没完没了。若能叩其两端,也就罢(竭)了。
叩其两端何以就能竭焉?
子思在《中庸》里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其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世将这句话作了简化,叫:执两用中。执两也好,叩两也罢,不过为了用中。用中的什么呢?用中的作用!关于中的作用,《中庸》用了一个字来表达,这就是:和。和一旦生起,情绪便消于无形。
偏执产生情绪,情绪又激化偏执,使我们远离中正平和。中正是生命的基座,偏离中正,生命的大厦必然倾斜坍塌。
山西南部有一个闻喜县,出过不少人才,县名虽为武帝所赐,但闻喜真正的出处还在《孟子·公孙丑》里:“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世径称“闻过则喜”。子路位列“孔门十哲”,可对于一般人而言,很多的情绪都由“闻过”而起。亦可以说,闻过实在是考量我们把控情绪的关键。
孔子在对自己一生的评价里,到了六十,即称耳顺。所谓耳顺,就是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辞都不会干扰情绪,或者因各种言辞泛起的情绪都不会左右自己。
当然,诸言辞中,又以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一类的言辞,最能令人不悦!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激烈的争执之后,一份忧闷挥之不去。看来情绪一旦落到自身,便要及时醒悟才好。
当其位、当其时为正。1.从外而言,是四时当令之气变化。2.从内而言,便是时时处于当下情绪之察。
我们从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正从止、从一,故《说文》言正为:一以止。换一个说法就是:止于一为正。止于一,其实亦可看作止于中,因为唯中有一,离开中,便成二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若能止于一,时时处于当下,便就是养吾浩然之气,便就天人浑然一体,如此,邪何以干呢?
我们之所以将情绪摆得这么重要,是因情绪最容易将我们留在过去。
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去的不快而纠结不已,总想讨个公道,于是陷入愤懥;
情绪亦会将我们逼向将来,并为此忧患,总之它老是使我们远离当下,远离浩然正气。
情绪是自我的影子,或者说是小我的化身。我们品一品公正这个字眼,再看一看偏私,也就知道,只要被情绪左右,便无什么公道可言。或者说只要我们处在情绪之中,便不知道公道了。
情绪是如此可怕的东西,实在需要我们去警觉。
但情绪又是一个很好的信号,透过这个信号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现自我,发现偏私。
发现了怎么办?还得用圣人的方法:克己复礼!
克己就是克除自我,破除偏私。私我一除,所剩即礼即公。因公而有正,因正而离偏,情绪便自然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