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

        1.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读书能增进智慧,也可能让人更蠢。有些书是有毒的,那些写书的人要么自己蠢,要么是居心叵测;还有一些貌似深奥的书,不过是故弄玄虚、假装高深、繁琐哲学。凡是把语言复杂化、模糊化的文章,都有骗子的嫌疑。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丰富自己、获得智慧,结果被那些愚蠢的知识骗了一辈子,成了白痴。

        2.有的人读了很多书,记忆了很多知识,但知识之间并没建立起逻辑关系,因而也无法辨别知识的真假对错,也没有建立起逻辑自恰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没有描绘出自己的知识地图。

        知识不是用来堆积的,而是认识世界的材料与佐证;就像购物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使用。有些人储存了很多知识,脑子却很糊涂;就像堆积了很多建筑材料,却无法建立起思想的大厦。

        读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填写、描绘知识地图的过程。就像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追求的那样,印度到底怎么走?中国在哪里?传说中的大西国是不是存在?...等等,也是一个辨别真假对错的过程,而不是知识堆砌的过程。

        不经思考,只是做加法,知识会把思想淹没;学会做减法,是为了看清世界的真相。

    3.能够正确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曲直,似乎并不像我说的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只要具备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就行。

        我父亲是煤矿工人,没文化,在当年却知道“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是混账话。但是,当年那么多“有文化”的人却能将这套混账逻辑向下贯彻。

      罗素说过: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4.想想自己,从小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很多都是老人说的、别人说的、祖宗说的、伟大人物说的愚话、蠢话和混账话。

      仅仅是怀疑、对抗、清除这些不靠谱的“知识”,就耗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别提有什么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了。回首往事,一事无成。

      好在我通过读书、读好书,清除了很多垃圾,最后看到了一个澄明的天空。

      所以,书还是要读的。

  5.中国传统思维缺乏逻辑训练,往往都是大而无当的玄想。很多人侃侃而谈、神秘玄妙的“知识”,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很多人的“知识”,基本都是发霉的祖训、酒桌八卦、道听途说,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经验”,都是没用的(比如:天人合一、茴有几种写法、进庙门先迈那条腿,等等)、假的知识(比如:七经八脉、紫砂壶如何包浆、红糖补血、水煮驴皮的功效,等等)。

        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和行为,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喜感。

        6.有些知识,比如国粹的几大忽悠,周易、中医、武术、气功,在我看来都不是知识,或者这种知识越少越好,免得脑子糊涂。这些知识,和家里舍不得扔的破烂一样,既没用,又把家里(脑子)弄得凌乱不堪。

        人们喜欢记住,而不是推敲,那些貌似高雅的知识,往往是为了糊弄下一级蠢货,快速给自己贴上有文化的标签。

        7.一些高智商、高情商的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也会愚蠢,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知识并不全面。很多学者研究到最后,学问没弄明白,倒把自己弄糊涂了。就像朱清时,物理学研究不下去了,把自己思想退回到释迦摩尼的年代了。

        还有很多学者,宁肯闭上眼睛糊弄自己,也不肯放弃曾经引以为豪但已无法自圆其说、漏洞百出的“理论大厦”。

        获得真知最关键的,就是要不设立场、忘掉自己,可以放弃自己错误的理论,以及自己的面子。

        8.网上垃圾文章很多,书店垃圾书也很多。从思想自由、贸易自由的角度,说话、写作、出版是一个人的自由,禁掉了垃圾,也会禁止掉真话。因为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从熵增的原理,实现有序,一定会产生无序。产生好的东西,一定会同时产生很多垃圾;或者说,精华是从垃圾里面筛选出来的。

        文化垃圾看似无害,但却可以衍生出有害的结果,那些未经有效验证的垃圾药,就是落后文化的惯性结果。

        如果形成了某些逆淘汰,无耻可以大摇大摆,真话却要偷偷摸摸,那么诸如“英国人起源于湖南”这样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而真正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