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并引用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他的《悯农》共有两首,分别是: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朗朗上口,语言简单蕴涵丰富,流传极广,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因为诗中流露出的关心百姓疾苦的深沉感情,作者李绅也被称为“悯农诗人”。
但在网上一搜,几乎全网都是李绅的“黑历史”,有人进行了总结,共以下几条:1,李绅发迹前常到李元将家蹭饭,称李元将为“叔叔”,发迹后却称他为“孙子”;2,李绅和崔某同科进士,崔某的仆人和人争斗,李绅将两人同时处死,并不念同年之谊,把崔某抓来打了二十杖,怪他不来拜见自己;3、李绅暴虐,辖内老百姓害怕,很多人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他却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会留下,秕糠随风而去。”;4、刘禹锡在李绅家宴上吟了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便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5、李绅穷奢极欲,他爱吃鸡舌头,为了吃到一盘鸡舌,一餐要杀三百只鸡,只取鸡舌,其余都扔在后园烂掉。6、李绅冤杀吴湘。
这几条,足以证明李绅是一个生活奢靡、大耍官威、喜欢过河拆桥的小人。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闲着没事查了查,发现真相并不是那么回事。
李绅前三条“黑历史”出自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卷上·江都事》。但笔记小说的可信度有多高?笔者觉得可能要打折扣,但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李绅不仅没有《云溪友议》中那些“黑历史”,还成了一个治世良臣。
据《新唐书·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曹确 刘瞻 李蔚传》(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记载:
康州有媪龙祠,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俄而大涨。宝历赦令不言左降官与量移,处厚执争,诏为追定,得徙江州长史,迁滁、寿二州刺史。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中,李德裕当国,擢绅浙东观察使。李宗闵方得君,复以太子宾客分司。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迁宣武节度使。大旱,蝗不入境。
笔记小说中,李绅生活奢靡、为官暴虐、过河拆桥;史书上,李绅为民求雨、惩治恶少、蝗不入境?正史和野史小说对李绅的描述完全相反,孰真孰假谁都能分辨出来。
《赠李司空妓》这首诗,《全唐诗》据孟棨《本事诗》和范摅《云溪友议》定为刘禹锡作,《太平广记》、《耆旧续闻》亦作刘禹锡诗。《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引《唐宋遗史》为韦应物作。但《四部丛刊》景宋本《刘梦得文集》不收此诗。郎瑛《七修类稿》、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岑仲勉《唐史馀渖》、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吴企明《唐音质疑录》、陶敏《全唐诗中重出的刘禹锡诗甄辨》等皆认为非刘、韦之作,乃好事者所作托名刘禹锡。
笔者认真对比了刘禹锡和李绅年表,发现并无刘禹锡参加李绅宴会的记载,诗中李司空是不是李绅也无从得知。但刘禹锡年表记载,刘确给李绅写过一首《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一)。李侍郎与李司空?笔者想说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
爱吃鸡舌头这个,笔者查遍资料也没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倒是查到了《南京晨报》的辟谣文章,记者联系了第一个发表“李绅杀鸡说”的作者郴州第一职业中专的语文老师肖某,对方称并没有对李绅做过研究,文章的资料来源于网络。WTF?李绅最劲爆的“黑历史”竟是网络谣言,这就有点尴尬了!
《新唐书》记载,李绅谥文肃,评价他:
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而屡为怨仇所拫却,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终。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虽没而坐湘冤云。
这个谥号还算不错,文肃首先有文,重点在肃,也就是所谓的“刚德克就”“执心决断”。如北宋郑戬,谥文肃,史载“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明代赵贞吉,谥文肃,史载“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由以上两人,也可想见李绅的为人。
说了这么多,关于李绅混杂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可能是真事,有的也许是恶意中伤。所谓“盖棺论定”,现实却往往无法定论,何况李绅去世至今已1100多年了。他在地下若有知,看着如今网上满屏自己的“黑历史”,估计也会大吃一惊。
实际上,对李绅而言,是非毁誉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公园799年前后的某天,他目睹某个农民顶着烈日为禾苗锄草,怀着感情写下了《悯农》二首。那一刻,他眼含热泪是真的,胸中的感情也是真的,也正是这份真,让我们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读到这几句诗,仍然会被他深深戳中、深深感动。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