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习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作用,贵在凡事能做到恰到好处。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这才是最完美的;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当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为求恰当而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去加以节制的话,那也是不行的。”

这一章是在谈礼,也是第一次在《论语》中正式出现“礼”这个儒家的核心概念。其实《学而篇》前面几个章节实际上都是在讲礼,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一、礼是什么啊?《礼记 •仲尼燕居》里说:“礼也者,理也。”这个礼指的是天理。礼节虽由人制,但它所依据的却是事物本身的规律。所以《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天地的秩序。礼的范围也很广泛,《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上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是礼适用的范围。长养仁德需遵礼,仁德外显则中礼,治世安民要用礼。礼的作用,《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安定国家没有比礼更好用的了,礼是可以治天下的。

《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这是说:

道德仁义,若没有礼就不能实行、完成;教导训诚,端正风俗,若没有礼就不能完备。纷争辨讼,若没有礼就不能决断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若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尊卑名分。为学习做官、学习道艺而侍奉师长,若没有礼就不能亲近和睦。上朝和治理军队按官位依次排列、执行法令,若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一事无成;无论是特别的祭祀或者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时,若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庄重。因此君子要保持恭敬、节制、退让的态度,以彰显礼。

鹦鹉再能说话,也只不过是一只飞鸟;猩猩也能模仿人的语言动作,可这也改变不了它是动物的事实。人是什么呢?人是按照圣人所教的礼来生活的,如果人身上没有礼,就算是能说话,思想行为还是和动物一样,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见,有礼无礼就是“人兽之别。”

因此,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学问。从个人到国家,从做人到做事,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礼。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没法立身做人、难以立足于社会。孔子说:“即使是田里种田的农夫,只要按礼而行,也能成为圣人!”

在《孔子家语• 论礼第二十七》里,子张问孔子:“请问什么是礼?”孔子说:“礼就是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君子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没有礼,就如同盲人没有了扶助之人,迷茫而不知向何处去。就像整夜在黑暗的屋子里求索,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因此,没有了礼,手脚都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耳和眼也不知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进退揖让都没有了尺度。”所以礼就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然后根据这个行为的准则,每一个人应付进退的法则。

比如我们开车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要停,绿灯才可以行,交规还规定饮酒后不能行驶机动车辆,否则就会得到处罚甚至拘捕。只有大家都遵守交规,事故才会少发生。否则,交通就会瘫痪,人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交规就是一种准则,遵守交规就是一种礼。

礼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言行,所以说礼是言行的法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一个人懂礼、知礼,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一种状态,让人感受到“这个人懂礼貌,知书达理;唉,那个人不懂礼,没文化。

《论语》“乡党”篇讲孔子的日常生活。

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朱熹说:“《乡党》记圣人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钱穆在《论语新解》也说:“本篇记孔子居乡党,日常容色言动,以见道之无不在,而圣人之盛德,亦宛然在目矣 。”

二、怎么用礼呢?这一章,有子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礼是一种规矩,和:和合,人心和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和谐。礼,讲规矩,不能乱。但在用时,应当以和为贵。刘氏《正义》说:“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和”为礼之所有,行礼以和为贵,和可以看成礼。所以“和为贵”之“和”,按其本义是相对于“礼”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君臣父子,各有严格的等级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使尊卑上下恰到好处,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和”。礼在使用的时候求的是和。

三、礼是从哪儿来的呢?

先王之道:

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圣人在位者。先王是指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下来,有德、有位、有能的古圣先王。先王为政之道,即是制礼用和。礼由先王所制立,他们参照天地运作的轨则,为人世间制订了最完美崇高的法则。历代虽有增损,但以用和为最美。

斯为美:斯指礼,也指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亦即以和为美。

斯:这个,指“和为贵”。(杨朝明)

孔子认为要使国泰民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礼制,礼制的实质就是教人正己修德。法治虽能治标,却不能治本,礼制则标本兼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树达《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以礼治世不可走向生硬和僵化,那样势必产生流弊,所以有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用对了就会产生“和”——使才民和乐、万事顺心,家国天下和谐永续,这样才堪称为美。其中的关键仍在于以礼载仁,在运用上无过无不过,守住中庸之道。

四、“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小大由之:

由之:以此为出发点,按此原则行事。(杨)

皇邢二《疏》,“由”字皆作“用”字讲。此意是说,无论小事大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

蕅益大师: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五、“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知和而和:知道和合可贵而一味求和。

节,限制、分别的意思。如竹子中间的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別。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

马融注:“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皇疏引沈居士云:“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和为贵,但是又不能无原则的求和。

如:父子、夫妇,最为亲密,但是双方也必然有所分别、约束和限制,才能彼此和乐相处。如果仅仅是为了融洽,而无礼以约束和限制,则也是不可行的。言外之意是指光有礼而不能和,这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后面有一个“亦”字。若强行制定一个礼,但是不能与大家和谐相处,又如何能行得通?“有礼无和”,太表面,所以不可行。而“有和无礼”又过高,也不可行,所以用一个“亦”字,知道有这两种“不可行”的地方,才能有礼有和,方能两全其美。

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春秋时代,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六、思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怎样一种状态?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

事例:无原则的求和带来的过患:

好好好,好好先生。乡愿。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本章大义,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七、今天我们学人怎么在生活中去运用?

今天“礼之用,和为贵”简缩为“和为贵”,并演义成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道德箴言,与对抗、争斗相对,倡导和睦、和气、团结。

《礼记•曲礼》上说:“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关于礼的学问,只听说过从别人身上取法学习,没听说过自己能够体会出来的;只听说过不懂的人前来投师学习,没听说主动上门去传授的。现在我们有经典,所以大家可以多诵读经典,在与人交往中,多观察他人是怎么做的,多效仿他人行宜,自己不久也就可以做到。

学习这一章,正好也在学习《孝经•广要道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礼之本就是敬。礼敬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家里先养成,首先对父母、对长辈、对兄弟有这个礼敬的存心,这个心养成以后,走到外面也才能处处礼敬他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