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探究古人 (上)

文/金之广

孔子画像

每每欣赏佳作,必定浮想联翩。

瘫坐于椅,纹丝不动,唯有眼珠,滴溜乱转,做痴痴状:忆其言,听其语,品其人。

尤其拜读经典,常常如此。

每读经典,面对作者,思之其人,仿佛其声音穿过斑斓的时空,穿越厚重的历史,跨越更迭不断的王朝,飘然至耳边。宛若其人历经千山万水,突破种种阻隔,打通时光隧道,和蔼地立于眼前。

叹其伟大,羡其睿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著作,浩如烟海。

故从先秦到明清,撷取卓越的代表人物,拜读其作品或名言,探究其经历,敬仰其人格。共列为九个章节:

一、先秦智者

二、两汉志士

三、魏晋之风

四、唐之鼎盛

五、五代绝唱

六、宋之灿烂

七、元代戏剧

八、明之辉煌

九、清之巅峰



一、先秦智者


先秦诸子,个个独立,自成一家,阐述主张,汇成百家争鸣。择其老子、孔子、屈原述之。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胡适有言: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老子著有《道德经》,仅五千余字,文约义丰,博大深邃,包罗万象,涵盖多种文化之精髓。

如若聆听中国最初的哲学声音,只需凝神屏气,作虔诚之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声如洪钟,穿透历史斑驳陆离的天空,响彻天地,缓缓至耳边,于脑海里久久盘桓。又如开天辟地的惊雷,让人在迷茫无助之时,突然开悟,醍醐灌顶的领略了天地之间的真谛。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所有的智者,都是天庭饱满、珠圆玉润、心宽体胖的老人,甚至还有点憨态可掬。无疑,作为中国智慧的顶级代表,老子的形象也不例外:白发如雪,银眉垂鬓,耳垂其肩,白须垂膝,红颜素袍。

也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悟其天道、地道、世道,才能爆发出震撼人类和宇宙的强悍之声。

中华民族诞生那天起,就十分崇尚“天人合一”,更是注重“知行合一”。

老子是《道德经》的著述者,也是践行者。

老子少年之时,既聪颖伶俐,善于好学。成年后入职周朝的守藏室为吏,守藏室乃大周王朝典籍收藏之所,此时的老子如鱼得水,像鸟儿展翅天空,博览群书,潜行专研,完美的阐释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饱读诗书,渐臻佳境,悟其做人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做人至高境地。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一争高低。

最后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官员尹喜叩见老子,早闻老子名声,恳求老子著书,贻于后世,造福万代。于是乎,《道德经》便横空出世,而后老子骑牛逍遥西去。

在这儿,老子的华丽转身,诠释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暮年才著书立德,印证了所谓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证明了什么才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

当老子驾青牛西辞之际,孔子则是带领众弟子正在奔波于列国的路途中,只不过已是尾声。

论年龄,老子长于孔子,是前辈;而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可以说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的思想,阐述的是宇宙万物之本原,自然阴阳之变化,强调自然,无为;而孔子侧重的是 “仁”和“礼”,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构建“德道”思想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之声,浑厚恳切,充满天地间,谆谆教诲,娓娓道来,让听者动容,为之萦怀。听其声,思其人,作为睿者的孔子,好像正立于我们面前,鹤发童颜,和蔼可亲,不遗余力的给我们指点迷津。

试想,一个创立并一生致力于以“仁”为核心道德学说的人,他会是一个相貌凶煞内心险恶之人吗?当然不是!换而言之,孔老夫子应该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怜悯之心的可爱老头。整天笑呵呵的,常常施助他人,待人实诚,尤其宽厚。

孔子一生,有十三年在外周游列国,宣传和践行自己的道德学说和政治主张。他一直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劝勉自己做人的准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自己一生各年龄段作了小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固然,孔子所著之书和学说,有时代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有许多糟粕,但其精华和核心内容,久经诸多封建王朝的考验,历经两千余年的筛选,一直流传至今,养育和滋润着华夏儿女,况且还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开拓者。千古圣人,万世师表,这样的评价,对孔子而言,不为过。

在人才辈出的先秦,屈原绝对是一个时代的标高,其光芒耀眼, 高山景行,让人仰之。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其声音可谓震天撼地,亘古未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响彻天地的宣示,是屈原受到诋毁、遭遇流放后的坚强回击。痛苦流离的他,仍眷恋楚国,心系怀王,不屈服,不妥协,秉持自己的人格和信念。

此句不仅是屈原的行之高标,更是被后人捧为圭臬,频频被撰写成遒劲有力气势磅礴的书法,为那些孜孜追求埋头苦干的有志之士所崇拜,并置于案头或悬挂于墙上,借此激励自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就这一句,宛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先秦诸侯各国雾霾的天空;酷似一个惊雷,震撼了整个华夏大地。屈原悲天悯地哀叹百姓疾苦的伟大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

当屈原徘徊于江边时,低吟且悲苦,孤傲且凄楚,心灰意冷,完全绝望,楚国的苍穹已是乌云密布,大地则是刀光剑影。他纵身一跃,直奔江中,躯体永远消失在茫茫大地上,但灵魂却永存。

悲壮兮,屈原!伟大兮,屈原!


二、汉朝志士


两汉时期,人才济济。

和卓文君有爱情故事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投笔从戎写出《汉书》的班固,撰写《太玄》的玄学家杨雄等等。但最卓越的莫过于司马迁。

在中国历史上,一部书籍,既让历史学家垂青不已,从中引经据典,觅得确凿的史料知识;又使文学家啧啧赞叹,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其思想的睿智文笔的练达,无疑,这部大作即《史记》。

中国历来的文体,可笼统地概况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最弱的是汉赋。它可谓雕琢、堆砌、华丽、甚至阿谀逢迎,而《史记》的风格和笔调,与之迥然不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部《史记》,洋洋洒洒,五十二万余字,让司马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书中篇幅几乎都是经典,诸多言语更是精辟,已是广而传之,遍及华夏之书中,相传百姓之口中。如下面的经典语句。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史记·李斯列传》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值列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视修史为使命,但壮志未酬,临终将遗志告知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故司马迁秉承父亲之志,撰写《太史公书》。

公元前98年,即天汉三年,李陵为匈奴所打败,继而投降。司马迁为李陵作原委辩护,惹怒汉武帝,打入牢狱,处以宫刑。司马迁在肉体上尤其精神上遭受巨大创伤,出狱后,忍辱含垢,矢志不渝,继续创作,历经14年,终于撰写完《史记》。

对于一个博览群书而又精通儒家学说的士大夫而言,宫刑真乃奇耻大辱。在《报任少卿书》中司马迁有言:“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羞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但司马迁不畏屈辱,励志进取,以先人为榜样,“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不仅懂得而且也践行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他在《李将军列传》中赞誉李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司马迁也是在委婉、隐晦、暗射自己:虽受宫刑,先父遗志,从未放弃,后来之人,定能明辨其是非曲直,还吾公道,无需多言,恰是桃李成蹊。


三、魏晋之风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绝对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存在。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尤其魏晋时期,黑暗的乌云时隐时现,始终笼罩着其窒息的苍穹。英雄辈出,杀戮不断,古老的大地,处处狼烟,战火不熄。

赋体之风日益蓬勃,玄谈之风愈来愈烈,礼教之风江河日下。这一时期的名士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与秦汉之前的迥然不同:饮酒,清谈,服药, 钟情于山水。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尤其阮籍和嵇康。两者相比,嵇康更让人着迷。

嵇康是一个美男子,标准的帅哥,其貌赛过宋玉,不啻于檀郎。《世说新语》有言:“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风之下,高而徐引。’”

嵇康日常生活中,“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钟繇公子钟会造访他,他置之不理,充耳不闻,专心和向秀在大树底下打铁;至于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亘古未有。《世说新语》有其诗如下。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翩翩凤翮。逢此网罗。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品其行为,读其诗词,可知晓嵇康之大概性格:阔达中有狂放,高傲里鄙视权贵,豪放中有仗义。

嵇康这个大帅哥,其行为和举止,在今天看来,实属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但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普遍而又流行的。和向秀打打铁,奔波于山水间,相聚在竹林之下,品着山泉甘冽之水,呷着清香醇厚之酒,兴致昂扬的高声玄谈。

再潇洒的日子,也是有终点的。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凡是不为我阶级服务者,皆有可能效力于其他政治势力,再加上小人的谗言,最终,嵇康锒铛入狱。

临刑前,最后抚琴一曲《广陵散》,便从容离世。

曲,消失了,生命,凋谢了。魏晋之风,愈行愈远。

但在其风中,夹杂一股清新、靓丽、惊艳的气息。这股气息,姗姗来迟,在阮籍和嵇康逝世一百年后腾空而起——田园自然之风。无疑,制造这股田园之风的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时代,正值门阀士族盛行。陶渊明一生虽不是大风大浪,但也是坎坷不已。其思想,原本就在仕途和耕种之间难以定夺,但目睹士族之黑暗、官宦之腐败后,就坚定不移的选择了后者。于是乎,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解印辞官,归隐于山水间,陶醉在田野里。

五柳先生可能早就料到,当他告别官场,潇洒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继而无怨无悔选择田园生活时,其内心就已经孕育了后半生将钟情于自然的铁石心肠,铸造了与诸多魏晋士大夫不同的追求和品位,也预示着人生将走向恬淡、寡欲和直率的境界。

五柳先生身居陋屋,酌之壶觞,食之野味,面对田园,心驰自然,一句句意味隽永、平淡别致、震天撼地的诗词喷薄而出,响彻天地,荡漾山水间。录之两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之五

人生五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五柳先生蓬门荜户,家境困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还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自幼聪颖,爱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之”。他生性好酒,也就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酒和诗的巧妙结合,在五柳先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酒的境界由肉体来体验,而诗的意境则由精神来感受。酒,是诗的催化剂、灵感的钥匙;诗,是酒的升华、心智的流露。三百多年以后,又有一位声名赫赫的诗人与之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五柳先生想不到是,当他融于自然与山水为一体,口吐自然之芬芳,笔写《杂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时,就已经凭借他羸弱的躯体开辟了中华文学的新领地,孱弱的肩头扛起一面充满自然风光的文学旗帜——田园诗派。

在中国所有的士大夫中,做到彻底归隐,始终钟情田园的,唯有陶渊明也。

四、唐之鼎盛

大唐,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诗之巅峰。世界公认的的中华文化圈,就源于此。

读唐诗,能让人眼睛为之而明亮,眉毛为之而展开,耳朵为之凝固,鼻子为之而颤动,嘴唇为之而张合,总之,能让五官为之而折服。

读唐诗,能让人有一股酸酸的感觉,继而深入内心,心酸油然而生;有一股苦苦的味道,心中随之产生悲苦;有一股泼辣之感,辛辣瞬间上心头;也有咸咸的味道,混杂着酸辣,实在难以名状;多是甜甜的妙感,美在心里,尝在嘴里,总之,五味为之而倾倒。

读唐诗,一会凝神屏气,一会汹涌澎湃;时而游目骋怀,时而擗踊拊心;有时如鱼遨游浅底,探得其真谛;有时像鹰搏击长空,觅得其高境界。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这是一幅震撼人心惊艳世间的山水画面;明月照射,清泉石流,这是一个幽静而又美妙的境界;日暮乡关,江上使人愁,这是羁客的断肠情怀;蝉噪林静,鸟鸣更幽,空灵意境涌上心头;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繁华落幕,人间又换,沧桑之感跃然纸上;天涯沦落人,相逢又相识,漂泊的人儿,心境都是惺惺相惜;醉卧沙场,几人能回?没有马革裹尸的情怀,哪来的保家卫国?曾经沧海,除却巫山,大风大浪早已经历,又何必囿于眼前的小格局;酒家何在,唯有杏花村,缅怀先人,悲痛之心,酌酒醉之······

唐朝诗人,为数众多,宛若星星,熠熠生辉,在照亮中国古典文学天堂的同时,又打造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情怀,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坐标。其代表便是李白和杜甫。

杜甫号称“诗圣”,李白誉为“诗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浅谈李白。

对于李白而言,黄老列庄的思想对其影响很大,可谓是深入骨髓,印证在生命轨迹里,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李白性格豪爽大方,饮酒,作诗,交友。

纵观李白的一生,如若不是在品尝他乡美酒和吟诗,那就是在骑马佩剑的旅途中欣赏瑰丽河山和交友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把大量的壮丽河山和自然风光,融入诗歌里,达到内容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乃第一人也。其诗歌的艺术魅力,达到了恰如好友杜甫所言之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读李白的诗歌,可以想象千古蜀道的壮观,可以联想瑰丽瀑布的惊艳,可以感叹伟大黄河的雄浑。不仅雅俗共赏,还朗朗上口,可谓妇孺皆知,孩提之时便咏之且背之,今录之三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发白帝城》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无酒不欢,无酒无灵感,在诗仙李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与三百年前的五柳先生如出一辙,惊人相似:皆为诗人,视酒为命,唯有酌之,才有灵感。李白的诗,多数是在酣畅淋漓后飘飘然的状态下一挥而就的,朦胧之中妙语连珠。“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倘若不嗜好美酒,哪有这么精彩的描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酒喝的有点悲苦和感伤。“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其喝酒的格局和豪情,已远超他的偶像陶渊明。“人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豁达的情怀,豪爽的人性。

李白的情怀和人格,不仅仅体现在写酒的诗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到处漂泊,四海为家,再坚强的游子,也难免思念故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可反映李白坚硬的傲骨,面对权贵,不屈服,不妥协,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它当作李白的座右铭,一点都不为过。李白不畏艰险,秉持自我本性,寻仙问道,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和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李白有一个骚动的心,一个不安定的灵魂。酷似不系之舟,四处漂泊,天涯为家。他一次又一次的骑着马与好友相逢,与山水相伴,与时光相拥。但一次又一次的马背上拱手别离亲友,告别于山水,挥手昔日时光。山巍巍,树木葳蕤,风景怡人,李白上山又下山。水依依,清澈荡漾,波光粼粼,其倩影撒满碧水间。

李白虽已远去,但其灵魂和作品依然生机勃勃,经久不衰。尤其他的作品,宛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照大地,滋润人间;又好像是珍馐美馔,色香味俱全,频频出入于华夏儿女的口中,既满足身躯之需,又养育了灵魂。

而杜甫无疑是唐朝另一个闪烁的巨星。

杜甫小李白十一岁,两者友情可谓如漆似胶。相识于洛阳,加深于梁宋,诀别于兖州。杜甫是李白的铁杆粉丝,视李白为心中偶像。

两大巨星的相遇,是大唐之幸,诗歌之幸,文化之幸。李白侧重的是“道”,杜甫侧重的是“儒”。而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哲学最主要的两大板块,两者相互弥补,相互渗透。其思想与思维一直左右整个华夏民族,见证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故两人的相逢,也是儒道之幸。

从诗歌的风格和语言上讲,李白侧重浪漫,多为奔放抒情;而杜甫侧重写实,常是沉郁顿挫。故李白属于浪漫主义,杜甫属于现实主义。

大唐繁荣昌盛,李白性情豪迈,造就了李白诗歌的浪漫;大唐由盛转衰,杜甫命运多舛,造就杜甫诗歌的写实。

杜甫年幼丧母,成人之后,几次应试,皆名落孙山。只好献赋皇帝,投赠权贵,毛遂自荐,结果仕途依然失意,壮志难酬。困窘的生活,悲惨的经历,战乱的爆发,没有击倒他那颗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意志,不能阻止他对因战乱而造成饿殍遍野劳苦大众悲惨生活所进行的呐喊,更不能阻止他儒家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的表达,相反,却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其经典作品极多,如“三吏‘和”三别“。现任选三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北河南》

安史之乱,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身似浮萍般漂泊凄苦的杜甫,闻官军收复蓟北,喜极而泣。杜甫的忧虑,源于国家;欣喜,源于国家。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恰恰是儒家志士的具体表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年少的杜甫,就怀有儒家的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受自己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困窘处境所激发,继而联想到他人的艰难生活,以自己不幸,念他人之苦,这种悲天悯人的形象,可谓天地可鉴,日月可表。这嗟叹之音,疾呼之声,不仅震撼了国运式微的大唐王朝,更是穿越了五代、宋、元、明和清,直到今天。现在读来,仍让人动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封建阶级统治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肉池酒林荒淫奢靡的腐败生活,更是包含了对受苦受难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和无限忧愁。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以律诗见长。他秉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文学史上,其作品以侧重反映民间疾苦作为格调和主题的,有两人:楚之屈原,唐之杜甫。尤其后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表达力,对动荡不安的大唐王朝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描绘和揭露。

杜甫实乃诗中圣哲,作品固然伟大,固然传诵千古,但最要的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心怀天下的善良。这种精神和善良,千百年以来,被历代的炎黄子孙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就今天来看,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读李白,请入山水间;要读杜甫,请进民间里。

五,五代绝唱

《未完待续》


金之广原创内容,未经本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摘抄或作其他用途,违者必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076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58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32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9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9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9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1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48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97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14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8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3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5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80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9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白...
    汉唐雄风阅读 1,227评论 0 1
  • 探究活动 背诵“中华经典100句” 导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深入研究,确实不易。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知识积累,笔者搜集...
    玉竹_fb01阅读 778评论 0 1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534评论 28 53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6,187评论 4 8
  • 步骤:发微博01-导航栏内容 -> 发微博02-自定义TextView -> 发微博03-完善TextView和...
    dibadalu阅读 3,131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