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liver Lin
编辑:Oliver Lin
我是警察
远离人群
远离车辆
这样伤亡才会最小
2017年,警匪电影《拆弹专家》的上映让观众感受到了香港警匪片的新高度以及不同于传统同类型电影的独特气息。此前,《寒战》系列一直被称为香港犯罪动作电影的巅峰,虽然《拆弹专家》与其在叙事角度上大相径庭,但仿佛观众们在它们身上看到了港片的希望。
三年过去了,《拆弹专家2》的定档又重新燃起了观众们心中的期待,但同样也不乏有质疑的声音频现,一时间围绕这突如其来的续集进行的讨论,成为了年末档的热点。那么,到底邱礼涛导演能否让这个圣诞节变为自己的主场呢?
从上映第一天的票房来看,《拆弹专家2》看似已经坐稳了这周末的票房宝座,虽然《紧急救援》的余热依旧没有散去,《晴雅集》也没有放弃对市场的冲击,但《拆弹专家2》高达9.4的评分的确难以超越。再加上不输给第一部的演员阵容,可以说在这神仙打架的年末档,就算不能稳操胜券,头部几名也绝对有这部电影的一席之地。
虽然这次与天王刘德华搭档的女演员由宋佳换成了倪妮,曾获得过最佳女演员的她在演技上自然会不输给宋佳,再加上影帝刘青云的加入,更是让观众惊喜万分。那么剩下的疑问,就是第二部到底是能超越第一部成为新的经典,还是永远的成为第一部的背景板?
故事情节毫无瓜葛,消弭了很多观众的热情
在《拆弹专家2》还未放出正式预告片的时候,得知刘德华依旧参演电影男一号的观众们就兴奋不已。尤其是坚持相信第一部末尾中章在山活下来的部分影迷感到无比的欣慰。但待到演员表排出时,迎来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人物---潘乘风。不少观众痛斥,“不可能发生的事就不要乱给人希望。”
在这一点上,小编也持同样的观点,作为章在山这个角色的铁粉,我希望有奇迹的发生,但也肯定导演坚定原则,尊重现实的想法。严肃的主题的确不允许出现调侃生死的情境。可依旧启用刘德华作为主演这个行为,无论是从宣传的角度还是从引流的角度都让人不得不怀疑导演是否在利用粉丝的情怀。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第二部的重点似乎并不是放在拆弹上,而是将爆点投入在“卧底”,“失忆”上,仿佛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循序渐进式的紧张感,一个炸弹接着一个炸弹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情景恐怕这次无法在影院里再看到。
也许是因为第一部主角的殉职让导演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向,但影迷们的期待其实才是电影素材的最佳来源,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效仿《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也冠一个类似的名字而不是仅仅以第二部冠名难免让人产生误解。
不同于第一部对生命的探讨,导演在追寻什么?
曾有观众这样描述自己在观看《拆弹专家》时的感受:每一分钟都像是“折磨”,又不想让这种“折磨”尽快结束。在观看第一部时,尤其是最后隧道周旋的情节,让小编想起了美国经典剧集《反恐24小时》。
一个占用了半部电影篇幅的恐怖事件,一次几天几夜的对峙,观众们可以说是在无聊与期待的界限上徘徊,从影迷们的反应上来看明显是后者。
在如此长线的情节中,我们看到很多感人的细节,对客人负责到底的导游,不愿再与恶人哥哥为伍的弟弟,还有最让人心痛的年轻警察,他在绝望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却坚持履行了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最终在自己的父亲面前被炸的粉碎。
这一幕把贯穿整部电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然而作为警察的章在山,也在最后时刻选择了用命去换回社会的财产安全。其实在那种情况下,拆弹专家和普通人无异,只因为他是警察所以他没有选择逃避。对使命的反复强调能否在第二部中重现,导演在续集中想表达的价值观是否能够像第一部那样触动人心,还需慢慢推敲。
并非多余!感情戏不可或缺
第二部的感情戏份较第一部少很多,小编认为这一点有些不可取。很多观众对警匪片中出现的感情戏似乎有种下意识的反感,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能理解导演的用意。在章在山携宋佳饰演的女友参加完活动之后,一辆载着同事的车就在他们的面前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作为一名警察可能面临的危险,被人报复,甚至危及自己亲人爱人的生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奋战在执法工作一线的战士可能都经历过这种威胁,这让小编想起了于和伟老师在热播剧《巡回检查组》中的一句台词:“自从十年前我的老婆被五辆车碾死,我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了。舍得一身剐,才敢干政法。”
所以说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情节不仅能够让许多家庭感同身受,还能让百姓了解并理解这份工作的性质,荣光的背后是责任与牺牲。希望导演在第二部中不要丢弃这种坚持,因为没有什么比感同身受更加珍贵,也没有什么比表达真实来的更加自然。
经典是值得琢磨的,票房的好坏固然重要,它是评价影片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但票房背后的电影精神似乎更应该被看到,希望《拆弹专家2》能够创造辉煌,但它是否经久不衰,还需时间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