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的经营哲学

​ 

我是典型的米粉,每个月至少逛1次小米之家,最常用的购物APP是小米有品。

我家里已经有超过20件的小米智能电器。从电视、新风机、净化器到热水壶、榨汁机、吸尘器,几乎涵盖了家庭所有白色家电和智能设备;再结合AI智能音箱,现在我已经习惯了用语音来控制所有家电,算是是一位中阶的智能家居爱好者。

我之所以狂热追逐小米及生态链的产品,是源自它出色的用户体验,简洁的工业设计和超高的性价比

因为热爱,所以好奇。好奇小米的生态链产品为何可以打破许多传统硬件领域的限制,一次一次重新定义行业产品?何可以做到接近成本低价,以极致性价比赢取市场?


因为好奇,所以研究。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跟你一起聊一聊小米生态链背后的经营哲学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2013年年底,他就看到了智能硬件和IoT(物联网)的趋势,于是决定用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去复制100个“小小米”,提前布局IoT,打造属于小米的生态链。

如今,小米生态链布局了6年,截止2019年10月,小米已经培育出了200余家的生态链企业,涵盖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生活用品和出行等多个领域,物联网设备过亿,小米也因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链帝国。


辉煌的背后,有什么独特的经营哲学?我总结了5点,与你分享。


01 工程师做投资

小米负责投资生态链的团队,不是西装革履的投资经理,而是一群在办公室穿裤衩,夹着拖鞋的“屌丝”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都是产品领域的高手,因此他们去做投资的思路更多聚焦在产品,跟VP(风险投资)去做投资是完全不同的。

Yeelight创始人孙鹏曾说过,“之所以选择跟小米合作,成为它的生态链企业,就是看重这批来谈判的工程师,其它投资人都是跟我谈钱,谈估值,谈股份,谈退出机制;而小米派来的投资人(工程师),则都在跟我谈产品,谈设计,谈成本,谈用户体验。” 正是因为用工程师来做投资,就确保了小米生态链起步时方向的正确性:只关注产品,不关注盈利。从而打造出了一款款超高性价比的爆品,每一款产品上市即热销,热销即成功。

02 入资不控股

很多人以为小米的生态链企业是小米的子公司,或是控股公司,其实都不是。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从最一开始就坚持一个原则:入资不控股。

小米只投资,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但不控股。这个目的是为了让被投资的团队,有更大的自主性,决策权和未来的财富收益。他们都在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小米,这样就能保证团队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冲劲,按照确定的方向往前冲。而市场上很多大企业做投资,都希望去控股,去掌控企业,结果反而跑不快,甚至加快失败。

03 颠覆行业的产品

小米对所有生态链企业的要求都聚焦在产品的要求,必须能拿得出颠覆行业或重新定义的产品,并符合小米的严苛标准和设计理念,否则产品无法上市。

例如小米的生态链企业青米,进入插线板领域时,发现这个行业“不思进取”。插线板内部的静电电路长度与结构设计普遍超过50厘米,结构设计很不紧凑,但这样的模式二三十年都没变过,所有的上下游企业都待在舒适区中。于是青米重新颠覆了这款产品,把插线板内部重新布局,以0.1毫米的误差标准进行调整,打造出了一款小巧紧凑,简约美观的插线板,结果上市3个月就卖出了100万只!把同行吓的目瞪口呆。现在大家在市面上会发现,越来越的插线板开始模仿小米的产品设计。

04 航母式支持

小米把自己跟生态链企业的关系比喻成航母和特种部队。小米提供航母式的支持,包括:供应链,渠道,品牌,投融资,品质要求,产品定义和工业设计。可以说,为生态链企业解决了80%的问题,接下来他们只要一门心思做产品,让产品进入一个行业,就颠覆一个行业,像特种部队一样往前冲,有航母保驾护航,不断去攻下一个又一个堡垒。

所以,能被小米选中成为生态链企业,是很幸福的,能比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少走很多坑,少面临很多困难,只要打造出出色的产品,就有99%的概率去赢得市场,创造巨大收益。

05 从分田地到微竞争

小米生态链最开始是“分田地”模式,一个品类由一个企业来做,大家相互直接不构成竞争,这样可以保证大家的积极性和收益,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能大概率收获成功。在疯狂跑了3年后,小米生态链开始由分田地转向微竞争,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开始可以出现交叉,比如拿摄像机这个品类,现在就有米家,小白,xiaovv等品牌在小米有品销售。

小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经过前期的积累,现在生态链企业都活的不错,为了让大家相互保持战斗力,小米刻意制造产品品类的交叉,以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如果你的产品做的没有另外一家优秀,那么原先分给你的田地,就有可能重新分配。

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曾经提到,大自然的生态链本身就存在共生,互生和竞争,所以既然我们要打造生态链,就要遵循自然的规则,让微竞争保持团队的战斗力

以上就是我对小米生态链经营哲学的思考与总结,希望对你或你的企业有些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