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行之(4)内热外冷的斗士

晚上在旅店附近一饭店用餐,友人带的家酿烧酒,因用枸杞、红枣浸泡日久,显玫瑰色。轻抿一口,一条线似的直贯肺腑,纯烈绵厚,回味悠长。可惜菜品中看不中用,贵而次,如同鸡肋。最终加了一盘茴香豆,仍差强人意,与概念中的口味相去甚远。

步出饭店,外面落着不小的雨。转回旅店,问前台借了两把雨伞,目标是马路对面的鲁迅故居。

先生故居大多数景点已闭门,少数通道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出门。鲁迅是现代作家,他笔下很多孩提时代的印记,作品中多有呈现,大都令人记忆犹新。譬如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因此,不必进入,只需在故居周边的深巷长弄走一走,仿佛就能接通先生的气脉,感知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以及横眉冷对愤世嫉俗的犀利冷峻。

春雨淅沥,落在青石板路上滴答作响,像在哼唱时光的歌谣;砖墙青苔,门楣雕花,竹丝台门,都在岁月的侵蚀下露出沧桑。在幽深的巷弄尽头伫立屏息,恍惚中还能听到先生批判不公揭露黑暗的声声呐喊;漫步流连,历史的痕迹恰如青石板斑驳而深邃的花纹,一一诉说着世道人心的经纬走向。

遗憾的是,一百年过去了,社会看似翻天覆地,人心或人性的困境却痼疾依然,奴性的麻木随处可见,自欺欺人者比比皆是。好在还有精神胜利法,在应对人间丑恶悲惨的“人吃人”现象时,尚能稍稍幽默调侃,在无奈的悲哀中,渐渐消磨锐气棱角,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虚无和寂灭。

其实,何止是现在或一百年前?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就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种族之一。封建专制的长久压迫和统治阶级的文化奴役,早已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和个性。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顺从和谦卑,匍匐和服帖,不只是他们的标签,也成了国民驱邪祛灾明哲保身的座右铭。

从这点延伸开来,几乎可以这样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用他的良知和笔,无情解剖黑暗现实的同时,努力唤醒民众,做一个个有骨格的大写的人。

鲁迅的文字,犹如暗室一炬,照亮了迷茫者的心灵;鲁迅的文字,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社会不公不平;鲁迅的文字,恰似洪钟大吕般振聋发聩,撼人魄魂。

这样一个雨夜,徜徉在弥漫着书香和些许温情的先生故居,我不禁想,先生离开故居前何曾料到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更不会料到傲然而成一截民族的脊梁。

中国,太需要这样有血性有傲骨有思想的民族脊梁了。

俯首帖耳,忍辱负重,低三下四,换不来贪官污吏的同情和怜悯;温良恭谨,息事宁人,一味退让,只会强化食利阶层的贪婪本性。因此,唯有驱除奴性解放人性,实现国民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简而言之,只有当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个活泼泼的人时,民主发展进程的步伐才得以加快,中国伟大复兴的实现才对国民有了现实意义。否则,一切只是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而已。

这便是我在先生故居周边徘徊良久内心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懑,更多的恐怕是无可奈何的微弱呻吟。没人听得见,没人会在乎。很多游人只是抱着打卡的目的到处观光,在浮嚣的哄闹和熙攘中收获虚荣的满足和内心的平衡。

饿了,累了,乏了,旁边就是汇集绍兴名优特产以及各色餐饮的商业步行街。幸亏下着不小的雨,街上只剩三三两两的游人。喏,前面就是孔乙己常光顾喝酒的咸亨酒店。门口,一座穿长衫戴瓜皮帽的黑色石塑站在那。得,与孔乙己合影一张留念,也算近距离感知封建制度压制下旧知识分子的那种清高迂腐,那种穷困潦倒,那种精神落魄,那种自欺欺人。

说穿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谁没有一点孔乙己的影子?只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区别罢了。念及于此,自己内心突然生出了一丝悲凉。

还是回吧,就沿着步行街边上的那条小河慢慢地往回走。

雨大了起来。街灯下的雨滴裂开水面,荡起圈圈涟漪,继而漫延开去。几条载满游客的乌篷船穿行往来,慢悠悠地,仿佛在诉说着绍兴的前世今生。

我一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常州武进坊前,想起了古运河边上度过的少儿时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