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荷
常听人说,遇到个对你“如此这般好”的男人,就嫁了吧。
更俗一点的版本,是“XX岁了,也该嫁了。”或者“都谈了好几年了,也该嫁了。”
到底什么时候该嫁呢?这个问题,和寻找真爱既有相关性,却又是两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什么是真爱说起。
有人做过调查,夫妻有四种:同质型、冲突型、朋友型、爱人型。请看坐标图:
在这个坐标图中,若男女双方坐标处于同一象限,则属于“同质型”夫妻。这一型夫妻数量最少,因为两个人太像,比较不容易擦出火花,也就很难走到结婚那一步。
数量次少的是冲突型,也即夫妻二人的价值取向、性格气质、能力爱好彼此冲突,或貌合神离。夫妻二人的坐标处于对角象限,则属于这一型。
按理说,毫无共同语言之人,本不该组成伴侣。然而不幸的是,处在荷尔蒙旺盛期的青春男女,最容易“异性相吸”,这一相吸可不得了,往往连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都容易忽略,不顾一切走到了一起,直至岁月消磨了青春,才追悔莫及。例如:
也正因如此,“冲突型”夫妻虽然貌合神离,但仍占据一定比例。就算是刨除那些已经离婚的,仍比“同质型”夫妻数量多些。
剩下两类就是朋友型和爱人型了。所谓朋友型,指的是能力爱好相似,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却有较大出入;而爱人型则是反过来,价值取向相同或相似,能力爱好则互补。因此,坐标处于Y轴的同一方向、X轴的异侧(A、D象限或B、C象限),属于“朋友型”夫妻。只有处在X轴同一方向、Y轴异侧(A、B象限或C、D象限)的,才属于“爱人型”夫妻。其中,价值观越趋同,能力互补程度越好,亲密关系越容易长久。例如:
一般来说,爱人型夫妻关系最稳定,朋友型次之。当然,也有人认为“朋友型”夫妻的稳定程度不如“同质型”,毕竟价值取向的一致比能力爱好的互补更重要。
以上就是“真爱”或曰“Soul Mate”的理论模型。一般来说,只要你还够年轻,还耗得起,还有选择机会时,应努力寻找“爱人型”的伴侣。即便条件不具备,也应尽量避免“冲突型”的伴侣。
然而,现实生活很难模型化,爱情选择中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使每一位身处情场中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我们都听过那个著名的“摘苹果”故事:
哲人把年轻人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人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果实。可等到了苹果林的另一端,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请求再选择一次。因为有的人摘早了,发现好的在后面;有的人抱着太大期待值,结果好的却在前面,摘晚了。
哲人告诉大家:这就是人生。
这个故事想表达:最大最好的苹果出现在人生路不同时间点的概率完全未知,所以无法模型化。
但是仔细想想,用摘苹果来比喻挑选伴侣并不完全合适。因为,在你挑选别人的同时,你也在被别人挑选。
既然“挑选”的过程无法模型化,我们何不换个思考角度,看看“被挑选”的过程呢?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性别差异的、可恶的思路。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一般规律是这样的:
公平吗?不公平。然而,这就叫性、别。
尽管个体差异很大,但有的数据一旦具备了统计学上的价值,也就拥有社会学意义。只要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这些数据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
因而,嫁娶时间,粗线条说来,女不宜晚,男不宜早。与其说女人“选婿”的黄金时间是24-28岁,不如说女人在这段时间的性魅力最足,因而婚恋中“被选择”的几率最大。
不要小瞧这个“被选择”几率。它意味着你在这一时间段,可能拥有更多的追求者。样本数多了,从样本中挑出“爱人型”对象的几率也就增大了。
因此,如果你处在24-28岁,又有幸遇到了“爱人型”的对象,而他也中意你的话,建议:尽量不要错过。
然而,难道错过了24-28岁,或者找不到合适的“爱人型”伴侣,就不嫁了么?
或者,难道处在24-28岁,或找到了“爱人型”伴侣,嫁了就一定能幸福?
这是个太具争议性的话题。先说后者。即使是“爱人型”伴侣,嫁了是否能幸福,仍取决于两人的努力,以及这努力是否能形成有效合力。
至于,错过了最好时间,或遇不到最好的人,还嫁不嫁的问题,实在争议太大。现仅从女性视角,谈谈几个典型的误区:
1、 不要相信“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
这句话,仅仅适合少男少女。因为那时候,女孩子处在最好的年龄,而男孩子也恰恰处在对异性又渴望又羞涩,最“毛头小子”的年龄。这个时候如果他爱上了什么女孩,那的确是隔山隔水也要冲破阻挠的,即使没爱上什么女孩,出于面子,他也是必然要以有女友为荣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女追男成功率高。
然而,如果男士年龄已经奔三或者超过三十,只要是好男人,都会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把重心放到事业上。这时候,男人的行为已经逐渐成熟,当然心底还浪漫犹存;随着经济基础的积累,他们可选择的女孩子增多。这些男人更想找“自己想要的”类型,挑长相,挑眼缘,挑感觉。这种时候,难道还是“女追男隔层纱”吗?
别轻易尝试女追男,耗不起。
当然,过了35岁的男士,往往又更成熟了,浪漫劲儿也消了些,不见得找“自己想要的”了,而是找“适合自己的”,这种时候,如果有缘,大概也就不分谁追谁了。
所以,姐妹们,尽快放下女孩子的优越感,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利用这种优越感。好刀,要用在刃上。
2、 不要相信“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找到更理想的对象”
这句话很害人。别忘了,择偶,永远是性别差异语境下的择偶。不能把我们对男性的期待加诸于男性,错以为他们也强烈期待我们的进取。
总有一些姐妹,把期望寄托于未来。希望把自己武装得优秀了,体型身段儿练好了,知识水平提高了,便能找到乘龙快婿。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女孩子能找什么程度的对象,更多地还是取决于成年之前的品性和发展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女孩子的人品性格成熟比较早,而婚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品性格;另一方面是由于男人这种动物的劣根性——基本上男人最看重的东西:年龄、身高、外貌、脾气等等,都不是成年以后可以轻易改变的。
不是说女性提高自己不对,也不是说女子无才就是德。只不过,事实证明:才能与婚恋,二者相关系数远比一般女性估计的小。
最近看到一篇非常棒的青春故事:《那些年,追不上的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为了能与男主角比翼双飞,拼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却仍与男主角错过。这虽是个案,却也又一次反映出男女两性在选择异性方面的差异。姑娘们要记住:提升自己没错,但那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讨好男票。好男人或许不会娶成绩垫底的女生,但只要他足够喜欢你,二三十名也够用了。
比起才能,情商对婚恋的影响恐怕还更大些。
3、 不要相信“每个女孩都是天上的天使,因为自己爱的人,掉落人间”
有多少幸运儿,真的是因为自己的爱而“掉落人间”的呢?
更多的天使掉落人间,恐怕是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或是一时的情动,甚至现实需要。
其实,年龄够了,再天使的人也会掉落人间,与爱情无关,与男人无关。那股子青春劲儿,消散起来是很快的。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既如此,也不该寄希望于旁人能全面理解。说到底,人的终极孤独,不是婚恋能解决得了的,也不该寄希望于婚恋。婚恋并不是为了解决人生终极孤独而存在的。
讲到这里,或许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女人,什么时候你该嫁?
既然婚姻不见得能解决你的终极孤独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你面临陌生的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和鸡毛蒜皮的麻烦事儿;既然婚姻不见得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反而有可能使你乳房下垂、体重增加、负担增重;既然婚、姻两个字都是“女”字旁,对女人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比男人重——
姑娘们结婚的唯一理由,只有这几个字:
你足够需要他。
婚姻真正能解决的,是人的自然性需要,以及社会性需要。
到一定年龄,你会需要婚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最幸运的,并不是找到“爱人型”伴侣。要知道,金风玉露虽难得,但若稍稍放宽范围,只求四个象限之一,那么,天涯何处无芳草,总不至于太难找。
人最幸运的,是你恰在需要婚姻时,遇到了同样需要婚姻的那个人,而他的坐标,恰与你价值观趋同,能力互补。
更幸运的,则是你们不忘初心,相容相敬,形成合力,举案齐眉。
当然,最最幸运的,是你不论嫁谁,他和你都没有遇上天灾人祸,岁月静好,一生平安。
作者的话:今天和才子李二在群里讨论村上春树与张爱玲。李二公子言道,早年不喜欢《倾城之恋》的设定。我却对这个设定情有独钟,因为它道破了婚恋的终极本质:婚恋双方来自“彼此需要”的驱动力,会高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