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华兴资本战略顾问刘嘉宁:未来五年什么公司最赚钱》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在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最赚钱的公司业务模式几乎都是靠流量,花钱买流量,培养用户习惯,借助资本成为剩者,拿到垄断后再重新定价。写到这里,我想到京东,京东至今都没有剩者为王,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不断瓜分着他的蛋糕,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盈利。
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什么样的公司会比较成功?拥有头部内容的,同时有一批小而美的变现工具和他们配合!那什么是头部内容?他们的定义是:牢牢聚集百万级别粉丝的IP就可以算作是头部内容。文章又一次强调了靠内容聚粉,列举了《晓说》的例子,粉丝不在意是在爱奇艺还是其他视频平台上观看,他们关注的只是能够看到《晓说》。
联想到最近火到一定程度的网络直播,大家纷纷都投入到直播的大军中,但是真正能有百万量级的“网红”屈指可数。其实无论是网红、社群、还是自媒体能够“火”的标准还是你有没有优质内容的生产力。
我所在的在线教育行业也是如此。用户选择各大平台的标准其实就是优质的内容。这种内容有平台的自产出内容,也有外部老师输入的优质内容。最近一个词也比较热,叫“知识电商”,罗胖春节前就在多次演讲中喊,要“把知识当货卖”,并预言2017年知识将作为继流量、价格、人格之后的第四代交易入口迎来大爆发,另外罗辑思维内部孵化出来的知识付费APP“得到”上线也近半年,据说数据不错。个人觉得知识电商顺理成章,买书需不需要付费,书籍是经验和知识的产物。在流量时代,知识自然可以借助工具变现了。
作为一个在线教育行业的运营新兵,我时常在想,如何才能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我们的产品?使用我们的产品。是否可以不重复花钱买流量,补贴用户,培养用户习惯的老模式。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内容和圈子。在几年前,站酷还是一个小的设计交流社区的时候,因为有大量的作品素材,初入行的设计师和相关从业者都会到上面去找灵感,因此聚集了一大批用户,由此延伸出现在的设计师平台。我所运营的商刻在线学习平台,其实天然基因非常好,有易观16年的咨询案例做背书,其实每个咨询案例中都会涉及很多企业经营的战略和战术,管理咨询看企业的角度,如何保障咨询报告的有效和落地。。。但这样的优质内容如何呈现,喜欢看这部分内容的势必已经有一定工作积累。如何抓取这种用户呢?所谓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经常看到零成本获取百万用户,我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质疑这种文章罗列的常规推广方式。零成本,逻辑思维推出的得到据说粉丝不少,我相信他获取粉丝不用太多成本,因为他前期已经有大量粉丝,只不过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而已。在没有前期的大量前,也许只有踏踏实实做运营才是获取粉丝有效途径。
有没有异军突起的可能?低成本获取百万粉丝。
一定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就像三国里诸葛亮火烧赤壁一样。跟风大概永远火不了你。比如网红,PAPI已经吃了螃蟹,你再跟风吐槽意义也不是很大了。不过好在中国地方大人多,信息流没有那么快,所以有时抓抓尾巴,也能跟着喝喝汤。回归这篇报告,新的小而美的变现工具+优质的内容是未来创业的好方向,内容是源头,工具能实现的恐怕是用户体验。有时候觉得做互联网还真是得向电视工作者多学习。爸爸去哪为什么火?
第一、题材新颖(内容)
不是妈妈带孩子吗?现在爸爸来。
第二、明星加盟(网红)
郭涛,田亮,林志颖等都有一定的粉丝群
第三、制作精良,颜值高(工具+体验)
baby+酷爸+风景
第四、大平台播出(流量)
湖南卫视首发,流量满满
我也在朝着这几个方向去制造爆点。
是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自打进入互联网后一直被灌输海刚高的模式,这类业务成功的多啊。BAT均属于这种类型。但小而美有没有成功的,我就专注于垂直领域,我们这个领域的用户就那么多,我就为这么多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目前我还没看到太成功的,很多小众产品也是我自己经常偷摸看看,比如韩寒的The One,非常有“气味”的阅读平台。还有去年比较火的"我有饭",精美的私厨聚会APP。但是因为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人的兴趣无法被长期锁定,所以这些小众的在火了一阵后都声音寥寥了。
今年在易观电商峰会上,听小米的刘德讲:一定要站在80%人的角度做产品。还是很认同的。因为小众真的太难做了,做大众,至少漏斗大,漏下的精准用户比较多,用户留存也会比较好。做小众,留存太难了。
深夜分享,里面有用词不当的,或者观点不对的,还请大家见谅。
希望以后仍然保持一周一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