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小时代》轰轰烈烈的落下了帷幕,在接连好几年的议论声中,《小时代》不折不扣的成为了华语电影这几年最为现象级的系列影片之一。

《小时代》这几年被冠以“烂片”,“脑残片”的称号,却难挡它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采用套拍模式(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内完成两部电影内容的拍摄,后期剪辑成两部来公映)的《小时代》,两次拍摄总共成本约2.2亿人民币,最后总票房超过17亿,单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已经超过250%。除了影片本身的票房收入之外,《小时代》捧红了一大批年轻演员,陈学冬,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等,无一不是在《小时代》之后身价暴涨,邀约代言不断,挣得盆满钵满。不仅如此,《小时代》还可谓是给华语青春电影指了一条“明路”,去年一年间,超过40部青春题材的电影上映,《致青春》,《同桌的你》等电影扎堆登陆院线,博足了眼泪也挣够了票房,至于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它们离开院线后留下的口碑,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从《小时代》之类的青春片,或者说从前年《富春山居图》开始,大量华语低质量电影在票房上屡攀新高,如果说一两部电影出现这样的现象是观众一不留神看走眼的话,大批的华语烂片都能复制这样的“神迹”,就绝不能用一句“中国观众观影层次低”来说明了,这种想象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还是从《小时代》来看,4部《小时代》和其他的华语电影相比,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
- 《小时代》系列从策划,到拍摄,到最后上映,整个时间表非常严谨,除了第4部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延期,之前的3部都是按着早已制定的时间表和观众见面了。相比某些华语电影一拖再拖的情况,《小时代》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相当给力的。
- 《小时代》系列的宣传,远超绝大多数的华语电影。《小时代》的营销贯穿了电影的整个创作和上映过程,让粉丝能够实时的了解电影的进度。同时《小时代》系列的宣传作品,包括海报,预告片,制作特辑,MV,官方剧照也是铺天盖地。光《小时代4》一部,在时光网上就能搜到15支视频,55张剧照和77张海报,数量之多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一部电影的配套宣传物料。
-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导演郭敬明在整个《小时代》4部的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位导演,从各种采访报道中透露出,小四对整个系列的策划,拍摄,宣传等方面的管理可谓是事无巨细,这一点,和传统的导演只负责剧本,拍摄和后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从以上三点看出,郭敬明在担任《小时代》系列的导演时,把自己的身份不单单的限定在导演职位上,他所参与的事情也远远超过一个导演所需要参与的。与其说郭敬明是《小时代》系列的导演,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统领全局的制片人,所以《小时代》和传统华语电影的对比,更像是制片人中心制向导演中心制的一次挑战。
中国电影多年来受到苏联电影创作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以导演中心制为核心的,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有着绝对的权威和裁决权。在投资人可以接受的利益范围内,导演可以修改影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延后影片的上映时间,只要这些行为带来的损失是投资人可以接受的。而影片的宣传等方面,导演的参与又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直接全包给宣传公司,导演只是活动时站个台接受下采访而已。
而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却更倾向于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的特点制片人把控整部影片,通过精准的时间表、全方位的推广和宣传等手段来达到对投资人收益的最大化。好莱坞商业大片自然还会对影片的质量有所把控,但也不免出现《第七子》之类的失败案例。而当这一套东西被搬到国内来之后,其他部分都可以被顺利复制,在电影质量方面,单就《小时代》而言,郭敬明成为导演的那一天起,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其他的新生代导演,如赵薇,徐峥所说的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便是对制片人中心制最好的佐证了。这一批的导演,使用制片人中心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通过完善的流程在弥补自己在导演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在院线上获得成功。

华语电影在导演中心制的年代不乏故事深刻,制作精美的上乘之作,但是从《1942》到《黄金时代》,票房的失败已经清楚的表明,华语电影导演中心制的体系,已经受到了新生代导演的制片人中心制的强力挑战。
这并不是说中国观众就不再接受这些大导演全心投入制作出来的精品电影,而是这类电影,在票房战争中,面对以制片人中心制生产出来的电影,已经不再具备绝对的优势。主创人员的个人情怀和一厢情愿不应该是电影的全部,引入一些《小时代》等影片的成功之处,例如让观众更加了解电影情节背后的故事、创作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更多的参与到电影的整个创作环节,用更多更上心的宣传和推广来让观众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影,相信一部本就优秀的华语电影加上以上这些元素,定会成为一部真正能和好莱坞商业电影匹敌的商业大片。
希望这样的一部华语商业大片,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