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世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他出身波兰贵族,24岁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博士。后来,他受到弗雷泽《金枝》的强烈吸引转向人类学,到伦敦经济学院投师威斯特马克和塞利格曼,马林诺夫斯基的考察动机便是因塞利格曼而起。此书于1914年开始的田野工作后撰写的,因其成绩优异获得了前往巴布新几亚内与土著人共同生活的一个研究机会,第一回去便去了四年,田野调查工作从1914年至1920年持续了六年之久,前后共做了三次田野考察,相隔时间均为一年多。在一个叫特罗布恩里的小岛上学会了土著语言,长期与土著人的生活也让马林诺夫斯基不能真正与土著人接触屡次所受的挫败感转变为随处可见或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件,大到巫术仪式、商业贸易,小到争吵或口角、疾病案例、做饭、进餐等。此书主要对散布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土著人进行田野考察,包括岛上土著人的交换制度—库拉、巫术仪式、节日宗教等,涉及范围广而深、事件杂多却精细,实际上也涉及到土著人生活的其他所有方面。
为何马林诺夫斯基可以像内部者一样,不像外来者进入部落引起的惊扰使得土著人不安或者不自然,能直接接触到土著人的种种生活?这都要归结于他自身所做的田野工作遵守的三个原则:学者必须怀有真正的科学目标,知道现代人类文化学的价值和标准;将自己置身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之中。他选择不要和白人居住在一起,而是居住在土著人中间,尽可能与土著人亲密接触。最后,使用若干特殊的方法以搜集、操作、确定他的证据。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套田野方法,在长期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写作的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三者合一,理论实践的结合,也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
此书导论围绕着调查的主题、方法与范围展开论述,给民族志学者的田野工作带来了很多参考价值与实质性内容,除了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等一些理论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将自身处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马林诺夫斯基在刚进入田野工作时,并不是急于求成的询问土著人这个那个,而是先从“做”开始,看到土著人忙着做这样那样的东西,他也跟着一块做。他与其他居住地的白人不同的是,他可以心无旁骛的居住在村庄中,追随者土著人的生活,可以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礼仪、交易过程等,而其他白人大多都是商人、官员,是很难知道土著人行为背后的缘由,他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忙。所以,在正文开始前,获益不浅,了解了本书使用的田野方法及一些忠告、道理,这套科学的田野方法也会引领民族志学者走向终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