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很多参加商业演讲企业内部演讲,企业内部比赛,等等,选手,做过多次的演讲辅导。而我的这些选手们最疑惑的事情就是以下几点:
一、紧张怎么办?
二、眼睛往哪里看?
三、手放哪里?
四、脚步如何移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解决了眼睛往哪里看的问题,今天我们重点解决手的位置问题。
在演讲和公众表达经验不足的人身上经常出现的手部动作有以下一些,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1、两只手在一个固定位置不动,女生很多是两手在小腹前相握,或者放在身体两侧,就像被定格了一般,一旦让他们换一个手势,立马忘词儿。我称为小木偶,就像一个可爱的小木偶在台上,一个木偶的观点是很难说服我的。
这种动作让观众第一反应就是讲者的不自信,紧张,准备不足,经验缺乏,呆板,内容全靠死记硬背,这些关键词会侵入到观者的大脑,形成强烈的第一印象。
2、手部动作集中在腰线以下,动作丰富但琐碎,而且更多的是小臂带动的手势动作。我称之为小动作。就像一个小学生背着老师在桌子下面玩玩具的感觉。
这种动作会让观众分心,而且讲者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形成强烈的舞台影响力,所有的情绪、语言、表现都会被小动作影响。
3、手部的手势力度不够,就像能量不足,手臂太重举不起来一样,或者像是慢慢的将手臂带到了那个位置,我称之为慢动作。
这些慢动作会让观众感受不到讲者的强烈愿望或是情绪,很难融入到讲者营造的氛围中去,更别提身临其境或是感同身受了。
4、有手部力度不够的就会有手部力量过头的。僵硬的手臂大幅度,大范围的直上直下,指东指西。我称之为僵尸臂。
僵尸臂的使用者经常很难做到内容、目光和手势的一致统一,经常让听者有一种“这家伙到底想干嘛?”的想法。
错误的总是类型繁多,正确的也都有规律可循,就像那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要想手势动作能起到旗帜般的指引作用,那么记住这三个一:
一个框,这个框我叫做手势框。基本上是在一个人的正前方30--50公分左右,长1.2--1.5米,高0.8米到1米的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因讲者的身高不同而不同。四个顶点的位置是讲者将自己的手臂打开120度,大臂夹紧,小臂与身体呈现60度左右的夹角时,手的位置形成两个底部顶点。另外两个顶部顶点则是保持动作角度不变,大臂抬起至与身体呈现90度角时两个手的位置。在这个手势框中的手势力度比较自然,而且幅度也足够。
一条线,这个是要求我们讲者内容、目光、眼神的一致性。为了将我们所表达的内容清晰而有力的传达出来,要进过几轮的信号加强,第一轮就是我们的语音语调,之前的文章供大家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a56b73362ddb,营销人的故事思维:大炮、机关枪、狙击步枪都要会用--语速是变化的)。第二轮就是目光,(https://www.jianshu.com/p/cfddde2c5bcb,营销人的故事思维50:确认过眼神,我真的很认真)第三轮就是我们的手势。经过这样的层层加强,就像在一条思维线上的不断助力,将思想准确表达,确保听者接收。
一双手,我们之前讲的都是手的位置和力度,其实手部的手指动作也非常重要,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手势都是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手部自然展开,四指并拢,大拇指与手掌呈80度左右的夹角。我们还可以针对内容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手部动作,如点赞的大拇指、给力的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