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一百三十三)海淀综合社
小留流第243篇 海淀老头儿
上回聊到我大爷在西郊农场负责看水塔,忙的不亦乐乎。这回说说我老爸干的什么营生,先说挑水吧,早先我家住三角地,吃水要去大井胡同的水井挑,老邻居一定记得那水井离三角地和前官园很近,那时家家吃水都到井台挑水,当然,这是个力气活儿,要不怎么争先恐后生儿子呢。
您猜怎么着?76年上庄学农劳动,到井台挑水也有我一个,得空聊聊上庄二队的水井。
(水井)
说回到大井胡同的水井,据说明朝时这口井就很有名了,并且与前官园有着很深的渊源,。那时小镇除了住家就是田地,当然也有洼地,你像洩水湖、三角地、大坑沿和下洼子自古就是洼地。有洼地自然就有高地,像西上坡就是小镇最高的地方。
唉,前官园也是高地,不过那时还不叫前官园,因为种了大片的甜瓜,还有一口浇地的井,水量大井水甜,种出的甜瓜更是香甜,于是人们管这叫“甜瓜园”。
一来二去,小镇人多了,瓜园也改住家了,得,慢慢叫成“前官园”了,好嘛,敢情前官园是这么来的。而那口井也成了周边人们吃水的井,后来形成了胡同——大井胡同,您瞧瞧。
(绱鞋铺)
上世纪40年代,我老爸在三角地开了个绱鞋铺,大小算个手艺人,靠自己一双手养家糊口,不敢说小康也混个温饱。在1948年商铺统计中还有我家的店铺。
其实,那个时候镇上店铺很多,仅西大街、南大街和老虎洞就有150多家儿,可时间不长,您猜怎么着?公私合营了。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按现在的话说叫“改制”,甭管什么吧,反正闹的挺热闹,所有的企业、工厂、门市和商店统统归为了国有。老爸的生意自然做不成了,可手艺在呀,于是跑到青龙桥鞋厂某得一绱鞋师傅的职位,所谓青龙桥就是颐和园如意门前的那座桥,鞋厂就在一下桥那个地方。
大家知道,海淀镇到青龙桥鞋厂可有一段距离,老爸每天骑车上下班,在单位不遗余力地传授手艺,接人待物不敢说大爱无疆,起码乐于助人。尽管单位离家远了,尽管生活些许拮据,但老爸总能笑着去面对,粗茶淡饭中活出自我,物质匮乏难掩内心的富足,不常说嘛---标签之外才是自己真正的领域。
(礼王园-岳家花园-八一中学-白家大院)
说说50年代海淀小镇的变化,毕竟是古老的镇子,又紧挨着三山五园,镇上自然少不了皇亲国戚的园子,一座挨一座可漂亮了,像大家熟悉的“白家大院”那是礼王园,后来卖给了同仁堂岳家,得,变八一中学了。
(海淀区政府大门)
在小镇的中间有座德贝子花园,人称“大园子”,占地几十亩,前面的花园就有二十多亩,你说这么好的地界儿谁不喜欢。得,海淀区政府搬这来了,看图,区政府大门熟悉不熟悉,门前两边都是花园。
就这么说吧,好多好多的机关都来了,像海淀教育局、卫生局、粮食局还有什么二商局,反正也闹不清什么局都来了,还有更高的机关、院校也来了。得嘞,谁来咱都管不了,说说改制后的小镇吧。海淀小镇曾经那一百多家店铺没了,民生还得继续,于是成立个大集体组织——海淀综合社。唉吆,综合社老厉害了,属于国营性质的单位,承担着政府的职责。
到我小时候,这么一看呐,从老虎洞到西大街有二十多家商店,一水儿的国营商店,国营食堂,国营书店、照相馆连理发馆和修理自行车都是国营的。
(西大街国营店铺)
看图吧,老虎洞有日杂商店、茶叶店、海淀浴池、老北兴山饭馆和海淀北菜市场。大多店铺都集中在西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图书城这条街。
干脆,咱捋一捋西大街上的店铺,咱从北口往南看,路西有几间小门脸,点心铺、瓷器铺,跟着就是“乾德厚绸布庄”,也就是海淀标志建筑二层理发馆。南面挨着新北兴山回民饭馆,然后是新华书店、切面铺,再后是大家熟悉的向阳商店,仁和酒店,度量衡,绱鞋铺,花鸟鱼虫店,老邮局,不过此时邮局已经搬到中关村加油站对面去了。
(西大街南口)
看图,这是西大街南口,曾经的老邮局就在钟楼下面,对面是动感96,曾经是平房的海淀百货店,从百货店往里走是红艺照相馆、家具店、京华大药房、克利华工厂、回民小吃部、刻章门市部、委托行和钟表店。
(海淀钟表门市部)
瞧瞧,西大街和老虎洞把角的海淀钟表门市部,那个时候不是国营商店就是门市部。唉,正是这些店铺陪我走过了童年、小学、中学和大学,并且有着太多太多的交集,下回咱就聊聊海淀综合社下属的——绱鞋铺。
2025年7月12日 海淀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