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发愤的草莓
在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丛要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此时,挺身而出的年轻中尉罗文,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队,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信交到了加西亚手中。
因为这个故事,有了一本书叫《送给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许多公司因为看中这一点,而给员工送了这本书。
这个故事还有其它韵味。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年轻中尉罗文在最初只知道”送信给加西亚将领”这个目标的情况下,顺利把这个目标搞定,真是厉害了word哥。
这种感觉,就像王健林先生跟你说,先设了个小目标,赚一个亿。就这样,没啥其它信息,然后你知道怎么搞吗?一开始是蒙的吧?
都说有目标就要去行动,其实在目标和行动之间,还有夹心饼干中间的“果酱”,把两块饼干粘连在一起,那叫“计划”。所谓“计划”,是指根据要达成的目标、做出各方面详细流程安排的方案、步骤。
所以,单单是知道个目标,离完成它还十万八千里——你缺的不是目标,你缺的是把它们变成靠谱计划。
1
一个登山者的目标是要征服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当他开始靠近时,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其它细节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清晰起来,这样才一边爬一边决定下一个路径。
理论要上讲,科学的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具体可百度了解),但实践中不是每个都一定能做到。 就像上面所说的登山一样,有些目标本身未必清晰,需要在靠谱的计划中慢慢变成可以掌控的。
比如,你的公司有一个模糊的目标,控制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公司所服务的对象赊账)。这个模糊的目标很适合企业的管理理念,但你没办法把它直接落地,需要一个计划,慢慢探索出衡量的标准,比如,可能找到了设置信用天数这种方式来进行控制。但这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奏效呢,就好比登山者选的这个路径,没到最后不好说就能爬到顶上。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具体的路径有很多。但别人的方法未必能照抄照用,他单身,可以全国巡回演讲,你没法,因为还拖家带口的,得另寻道路;别人叫得响的口号你不能完全山寨,得慢慢边试错边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范。
2
中学的体育课上最讨厌跑1000米,800米这些了,每次跑完都气喘吁吁,不想搭理别人,只想独自在角落里好好休息。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是有技巧的,不是从头到尾匀速跑,而是每一圈有不同的速度安排。
计划也是如此,一个目标的计划不应该是匀速前进,而应该是变速前进的。
然而,很多人却把它当成匀速来整。比方说一年读365本书的目标,很多人想的计划就是一天读完1本,可你是否想过有的书半小时就能生吞下去,而像《失控》《心智探奇》这样的书却要好几天还不定能理解透彻。如果你的计划里用一天读第1类书,是亏了,亏了时间;用一天就完成第2类书,也亏了,亏了知识。
如果你有一个在4个月内背2000个单词的想法,是不是会这么制定计划:每个月大约背500个,也就是每天至少背17个,然后每天简单重复这17个的背诵。然而,这种匀速前进的计划,缺少变化,时间一长就腻了,腻了就持续不下去。
像背单词的例子,你的计划最好是变速的。可以先尝试一两个星期试试,看看到底自己可以承受的量如何,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制定时间表。这个还没完,要知道背单词不是一次就记得住。根据艾宾浩斯曲线,你还需要定期回顾之前的内容,所以“定期复习”这个任务也要插入时间表当中。随着背诵的单词越来越多,联想能力越来越好,记忆效率有提升后,也可以在中间再调整时间表。期间,还可以在背满一个月后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啥的。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重复。能在一开始先预设计划,在过程中设关卡、加变化,那像玩游戏一样有趣了。
3
最近《蓝色大海的传说》火了,特别是前几集美人鱼在帕劳水域的每一帧都像画那么美,引得许多观众都大呼要去实地欣赏一下。
如果现在知道帕劳岛惊艳的美,你决意一去,怎么去更符合你的情况呢?
聪明的人一定想找到在时间,金钱等几个点上找到“最大公约数”,综合这几个因素找到最优的路径。既不会太费时间,也不会花太多钱,又能玩得好。最好还能录一段录像,或者是把攻略变成史上最详细的一篇,带回来show一下,这样的旅途简直完美到爆。
目标就好像旅游的终点站,计划就是通往这个终点站的路径,每个人的路径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走路,有的人骑车,有的人开车,有的人搭别人的顺风车!能找到最优路径的就是聪明人。我们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实际呢?
比如,同样是提升书籍吸收率这样的目的,你决定的计划是通过读完52本书并制作思维导图。还有人是读完52本书并做52次相关的分享。哪个计划的路径更可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比如,同样是为了扩大社交圈,你决定的计划是每年认识100个比自己厉害的人。当你看到别人是每年采访100个牛人并且写采访稿发布出去,或者是每年“剖析”100个牛人的成长之路并且写出拆解文发布出去,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的计划low了,一点含金量都没有。因为后者更多关注在双赢之上。
可是在没有想到这些计划之前,你压根不知道还可以这么搞?于是你会惊呼“早知道,我就......” 没办法,“想不到,便做不到”这个魔咒应验了。
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写道:“对现实世界中决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取满意原则,虽然心里想的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把余下的选项忽略或废弃掉。
你盘算着要有符合“最优原则”的计划,却常常先拦截了符合“满意原则”的计划。
4
很多人明明有新年目标,对未来憧憬也很美好,比如,喊出“今年要读365本书”的口号,写下“要减肥10斤”的念头,怀有“成为有影响的人”的想法,还像誓言那样认认真真念一遍。
可是,为什么到头来是用手抓把沙子那样?从上面,你知道了——
有些目标本身未必清晰,需要在靠谱的计划中慢慢变成可以掌控的。
一个目标的计划不应该是匀速前进,而应该是变速前进的。
面朝目标,你盘算着要有符合“最优原则”的计划,却常常先拦截了符合“满意原则”的计划。
为了面朝目标时,春暖花开,我们可以为靠谱计划做点什么努力?
寻觅导师,虚心求教
最快的方式是找到专业的人,这是导师。特别是那些做过同样事情的人,直接求教最省时间。有些领域,自己要去弄明白,倒腾几天几夜都只摸到一点门道,还不包括实践经验。导师至少走过几年,踩过你踩过的坑,可以跟你说哪里有危险,不要跳下去。
比如,很多小白开始制定年目标,都会喜欢设置很多习惯类的目标。这些目标要如何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呢?不同类型的习惯对应的办法不同。如果你没时间去了解和学习,那么,有导师点拨一二,比较容易上手。
当然,求教也讲求方式方法,怎么让对方愿意教你。比较有意思的是,现在有“分答”、“值乎”这类平台,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地找到导师。除了导师之外,还有网络、书籍可以借问,或者观察榜样的路径,只是时间可能长一点。
学元知识,懂方法论
谁也不愿意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对吧?所以,把导师的意见作为参考之余,你不妨了解一些元知识,辅助甄别和取舍,更好地设置计划。所谓“元知识”(Meta-Knowledge),是指关于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源头,直击本质;它可以统摄的知识面较广、运用场景多、使用频次高,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比如,目标中有关于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内容,如果你了解认知科学这类元知识,那就能从认知原理上去设计学习计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目标中有关于减肥的内容,有人想直接上来就是节食,如果你先了解减肥的生理学基础,知道提高BMR(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c Rate )是最有效的路径,是不是可以把计划设计得更合理一些,也不必把自己饿得黄脸婆或黄脸公。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就算是问导师,导师也只会给个参考意见或大概路径,不可能直接给个终极答案,拍着胸脯说“你这么这么做一定OK”;如果有“一定”,那是仙人指路。
因为导师不一定对你知根知底,而且形势变幻莫测,经验也可能在时间推移之后失败。比如,当你我都以为互联网是免费的天下时,谁会料到知识收费的时代这么快来临,如果原有的计划是按照免费的逻辑去设计,是不是得改一改了?
所以,不妨提升认识格局(一度格局看自己,二度格局看天地,三度格局看众生),把视野放长远,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对未来大胆预测,写下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以及做出如此计划的缘由。然后像自然科学那样小心求证:了解、摸索、失败、反思、卷土重来。在过程中不断写反思日记,调整计划,直到接近成功。对,我们一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在试错。
确定计划,没比找到目标容易,甚至更伤脑筋。找得对了,你就省事省心,像手握杠杆;找错了,费事又不讨好,吹胡子干瞪眼。
又到年底时,正是制定下一年目标的好时机,一起加油,把目标变成靠谱计划!
————
嗨!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蜜蜂般学习工作,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59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的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和橙子学院的新书,个人新书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