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老师出差回国,周一我到了之后就找他汇报项目的最新结果反馈。是坏消息。我把来自公司的反馈结果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他沉思良久,只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比如方法是不是不对,其实这是大家普遍用的方法,不存在他猜想的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在于,这个项目本身就立不住,因为效果就几乎没有,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机理,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个项目我接手两年,至今未看到曾经的效果。那些效果我只在照片上看到过。
并行做同一个材料的师妹就惨了,面临毕业的压力,却没有丝毫进展。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还得遵循老师的指令,纠结于检测方法上的细枝末节。看得出来她压力很大,老师询问她结果的时候说的都是模糊的词语。明明是没有效果,却只敢说“效果不好”,“目前来看不好”等回复。我知道,这是心中慌张,不知如何应对的表现。更重要的,她把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归到自己身上,搞的自己很沮丧,自信也受到打击。
这种状态我很熟悉,因为我也曾在这种状态里走过,很多年出不来。
我研究生期间接手的课题也是如此,举步维艰。老师不能从全局上给予指导,只在局部施与压力,逼迫学生去做重复的体力劳动,企图在重复中找到突破,寄希望于偶然,期待着是不是一个姿势动作不对导致结果不符合预期。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导致学生陷入大量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没有多余的精力研究文献,深入探究科学原理;二是导致学生自信受损,重复的劳作加无价值的结果,使得人怀疑人生,否定自己。
一个人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是很可怕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做事情没有正向反馈,容易陷在无休止的纠错循环中不能自拔,消磨意志力。没有正向反馈就不利于自我总结复盘,因为你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从结果来看什么都是错的。尝试一大圈之后整本实验记录都是错题本,然而,要想在细节上不断挑错是无穷尽的,你总能在方法的每个字里提出质疑,然后以此为理由去尝试。这种构建在错误出发点上的尝试毫无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研究生学习阶段不仅仅是为老师做课题,更重要的是学会研究思路,不是在一个封闭问题上打转,而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个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放下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我曾经在这个问题上想很长时间才想通。因此,我和师妹聊了一下,特意告诉她,这个工作没有进展不是你的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到自己头上,认为自己没做好。她说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我十分理解这种无助的状态。以前的我就会对自己没有取得漂亮的结果耿耿于怀,认为自己无能,有愧疚感。这会影响自己的自信,对工作缺乏信心,影响找工作,社交等很多方面。不过我还是通过自己努力调整过来了。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没有人是百战百胜的,也不能控制所有的结果都是正向的。把焦点放在一定要取得牛逼结果上,不如把焦点放在过程中,关注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什么,体现了自己在哪方面有短板不足,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进,可以学习什么技能,这些技能有没有投入使用并得到结果反馈……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想办法不断拓展自己的格局,不要被当下的格局困住。
2、用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
展示技能不够好就学学PPT的技巧,逻辑能力不够好就学学写作技巧,心理有症结就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再用写作技能梳理自己,用总结的方式对自己复盘,把这些技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视化,应用起来,不断实践不断反馈。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神器,就是靠自己勇敢面对,用行动治愈自己。
3、找到一个可实践的环境,不断实践-反馈-总结。
可以是朋友间的聊天谈话爬山郊游,用心观察别人的同时,刻意觉察自己。像我自己来说,我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开始的,教育孩子的时候耐心细心,一边觉察孩子的情绪,一边觉察自己的反应。和婆婆爱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语气态度,一点一点消磨易起伏的情绪。不需要专门找社群团体参加。我们都会在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面前露出最本我的状态,能把这种状态把握好自然能自如地面对其他人。这样才会做到内外一致,自己不会因有差别感到别扭导致愤怒,别人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认知落差导致人际关系困扰。
总得来说,遵循这一路径指导,我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情绪稳定,控制力增强,不会无缘无故暴躁。
找回了自信。心里有阳光,光自然会透出来,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正确评估,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因无能感到愤怒,因为接纳自己之后,就会正视自己,不再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难为自己。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分青红皂白把失败扛在自己肩上,让自己变成困兽。我们经历过失败之后汲取养分,得到成长,这才是失败的意义和荣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