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路上,磕磕碰碰再所难免。但因大人的疏忽而导致其意外发生,某些现场场景同影像画面般在脑海中定格,一辈子难忘。
周五傍晚,艺娴要上游泳课。盛夏天气小宝近周很少出门,我下班后,便带着姐弟俩一起去游泳馆。艺娴自己去找老师上课,我和小宝就在楼下花园里转悠玩,等姐姐下了课一起回家。游泳馆所在小区较安静,有人工湖和游玩设施。小宝来到了滑滑梯旁。此滑梯周围铺有塑胶垫,在我看来比较安全(判断却未时尚早)。
意外来时,猝不及防。
盯着小宝玩滑梯20分钟左右后,我转身几步想取几米远外凳子上的手提袋,同时慢悠悠地说“我们要去接姐姐了!”小宝听了或许是本能地想下滑梯,可还没等我回过身去扶他,只听“啪”的坠地声和随即传来的大哭---小宝从滑梯阶梯缝隙里跌下来,还是脸贴面地直落。。待我冲刺般过去抱起他,只感觉自己内心砰砰直跳,脑子里嗡嗡作响,不停想着祈祷着:不要受伤!看到小宝满嘴鲜血,下巴处一道长口子由外而内,直接被牙齿硌破。伤口犹如划在自己心里一样地疼,除了满满内疚外,一瞬间大脑一片空白……
缓住神几秒钟,我告诉自己必须冷静,因为我清楚此刻的反应和态度直接决定着这次事故对小宝造成的心理影响。我一边安慰着小宝,“妈妈在,宝宝不怕。妈妈和宝宝在一起,不怕。”一边迅速从包里掏出纸巾止血,一边抱起他飞奔到小区门卫,第一时间找到就近诊所,查看伤口简单包扎。
在这期间,我一直用语言温柔安慰着小宝。得知诊所没条件缝针,当即带孩子去就近的省医挂急诊。途中在超市给孩子买了喜欢喝的牛奶,努力平复他的焦躁情绪,边赶去医院。省医急诊无法给小孩子缝针,建议转儿童医院。折回去接了大妞后,又再去儿童医院。最后口腔科值班室医生给出判断:伤口近下巴,局部麻醉缝针,对于两岁幼儿来说局部麻根本不起效果。如果缝针只能全麻,但这样像是高炮打蚊子有些不值当。医生让我做选择。我相信人体自愈力强大,何况快速成长的孩子。在和医生耐心沟通、得到不会留疤的回复、伤口已消毒且打针抗感染后,我这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
折腾了大半夜从医院回到家,孩子情绪低落,血与口水混合偶尔渗出,一家子人跟着心痛。老人和孩子爸爸虽没有多埋怨指责我,但内疚感蹭蹭地上升。在内心我不停地在对孩子说:“对不起,宝贝。摔伤本可以避免,只怪妈妈太大意……”
内疚感还不仅如此。孩子摔伤第二天,自己又不得不因工作需要,出差外地两周,这也是自己第一次离开孩子们那么久,而且小宝刚刚入园一周。虽然从视频聊天中能看到孩子的伤口在慢慢恢复中,但作为职场妈妈,头一次经历这种刻骨铭心的愧疚感。因为孩子在关键点的陪伴,自己因工作无奈地缺失。。幸好有家人老人的支持,有姐姐的陪伴,小宝在安全环境下重回快乐,比自己预期想象的分离焦虑少很多。
从小宝摔伤事故中反思到的几点:
1】进一步理解了墨菲法则的适用度:The Murphy’s Law:凡有可能出差错的地方,就会出差错。
2】无论何种情景下,妈妈(或相关照顾人)的情绪稳定很重要。
越是紧急突发状况越该保持稳定,因安抚孩子当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非常重要。
照料人的态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大化减少事故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3】同医生的沟通延伸想到的:听别人的建议,最终由自己做判断。
在孩子还没能力做出判断前,给Ta几个选项来,助其分析。孩子越长大,自主权应越多,自主的人生才会精彩。
4】客观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很重要。
虽摔伤伴随着伤痛记忆,但事情发生总有所启示。关键在于身置事中的自己,是否能跳出事外,观察者的角度来客观评价造成的影响。
观察后才有所学有反思。佛教中提倡:静观寂照,静观是修行必经之路,生活小事中亦能体现出来。
意外已发生,在内心自责反思吸取教训后,大人还需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来平复满怀愧疚。这中间的关键词:接纳。
希望小宝可以接受妈妈的道歉,希望自己也能坦然接纳内疚感并释怀,更好照顾到孩子平日感受,更多地陪伴孩子。
在忙碌的每一天,接纳着,感恩着。
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难忘的摔伤经历:跟着哥哥和小伙伴们疯跑,邻居家因下楼梯太快,想迈过两阶可不慎失败,嘴啃泥地扑倒在地,左脚受伤。。卧床休息的几天里,看着小伙伴们跑跳的身影,心里只希望快快好起来,反倒对伤痛没了太多印象。当然记得的还有爸爸妈妈哥哥对自己的关心,因为可以随便吃零食,可以不用去上学。心愿也能在生病期间容易完成,这个或许也是所有小孩子的公开秘密了吧!
育儿先育己,守护好我们身边的孩子,和内心深处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