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曾几何时,每当接触一些人或者新事物之后,身边总会有一些声音问我,“你觉得他(它)怎么样?”一开始由于并不了解且出于礼貌,都会标准性回答:“还不错!他(它)那一方面让人感觉不错。“” 可能接下来对话主题围绕着这个人或事开展,渐渐地通过别人的口述慢慢对人(事)有一定的了解,无论是怎么样好与坏、正确与否,潜意识中若隐若现地留下了标签的印记。
标签(label),早在1700年前,欧洲用于药品和布匹上作为商品识别,之后也被广泛利用于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的存在意识,渐渐从商品转移到人、事等其他领域,这个一个被标签的时代。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琳琅满目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对于人(事)的认识,比以往任何的一个时代都渴求速度,标签的作用也应运而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皆有标签。
对于商品的标签,我就不多说了,它确实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被标签了,在我们认知的世界里,兴许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孩童时代,我班里有一位同学,刚认识他的时候,虽然比较调皮捣蛋,喜欢打闹,但是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后来老师觉得他太过调皮了,自己成绩比较差,也带坏别的同学,后面就将他安排到后面角落的位置,然后跟他关系要好同学的父母说,让他们的孩子少跟他接触,以免学坏。就这样,他是坏学生、坏孩子的的标签被老师间接地标注了。在6年的小学生涯,发觉他变了许多,性格越来越奇怪,脾气失控就动手打同学,眼神里也没有了以前活泼开朗的神采,终于成为了一名被老师贴了“标签”的坏学生。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读高中,我们在一个篮球上相遇,那天我们在场边坐下来聊天,聊着我们各自的近况,当时他说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不过我依旧记得,他跟我聊天那时是有多么地开心,闪烁着一些些的神采。后来辗转知道,小学毕业后,他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多大改善,坏孩子,打架和没有朋友。那时,我渐渐明白,原来他的开心是因为有人愿意听他说说话。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高中毕业的小学同学聚会,听说他最后退学了...一直躲在家里不愿意出来。
标签,仿佛是一副墨镜,让人看不清真实的你,你也无法认识属于你世界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