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滚滚,大漠的沙石是否聆听过她那哀怨与不舍的琴声?秋风瑟瑟,塞北的寒风是否记得她守望与期盼的眼神?她仅仅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却选择了踏上历史的征程,融入茫茫的沙漠,她的美丽也许永不凋零,自从作别故土的那一刻起,她早已化身胡天塞外的一棵坚强的树,孤雁几声哀鸣?征夫寒衣无寄,一身清辉,琵琶斜抱,风尘漫漫数十年,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另一种荆棘,半阙离歌向谁诉,她的爱恨情愁蹉跎成一种别样的风烟,一生有爱,何惧风飞沙;心若无怨,爱恨也随她。
一、 农家女儿入汉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里,开头一句写的就是王昭君的家乡。王昭君,原来名字唤作王嫱,字昭君,到了晋代为了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明妃村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香溪河穿城而过,兴山县城北七里地,有一开阔的山台,山台上有个小村庄,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妃村,此村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景色明媚如画,美的地美景自然出美人。
王昭君的父亲据传叫做王襄,当地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户。王昭君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渡过的,春天来了,山坡上怒放着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野花,昭君便于伙伴们或是捉蝴蝶,或是摘野花;夏天来了,便呼朋引伴的去小河边或者捕小鱼,或者捉小虾;秋天来了,三五成群的去山上摘山果,或者捡红叶;冬天来了,外面太冷她便在屋子里,或者看看书,或者写写字,偶尔跟着母亲学着做点针线活,在未离开这个小山村前,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丫头,邻家女孩。王昭君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的漂亮,春天站在鲜花间,她仿佛就是朵娇艳的花骨朵,夏天走在河水边,她仿佛就是亭亭玉立的一朵莲,秋天来到山林里,她仿佛婀娜多姿随风摇曳的落英,她的美丽,顺着香溪河水早已传开了,村里、镇上、县城,大家都知道王襄家有个丫头生的十分俊俏。
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年方16,正是青春,汉元帝为了充斥后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汉代自高祖刘邦以来,选秀规模不仅仅局限在名门望族,选秀的对象扩大到了民间,凡各州府县衙,均要物色几个姿色绝佳的女子参与民间选秀。王昭君自然被县衙列为了重点对象。只是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王昭君一定会不负众望,脱颖而出,起码在后宫博个佳人嫔妃不在话下。
终于年轻美貌的巴山少女王嫱在差役的解送下走出了这条山冲。在两千多年前人口极少的汉代,这里的村落因大山相隔,人口更为稀少。所以昭君离开的那天,只有本村的乡亲前来相送,大家都以一种从未见过的异样的眼神望着她,特别是几位小伙伴,目光里流露的与其说是羡慕,倒不如说是留恋。她们似乎也明白,昭君这一去,永远不会回来。面对乡亲们庄重而敬畏的表情,聪慧的昭君已多少从中领悟出了自己的未来,她本来沉沉的心思中掠过一阵阵不快。
在村边的响滩渡口,昭君朝着她的父母挥挥手,朝着乡亲们挥挥手,朝着延绵不断的大山挥挥手,她要上路了。
乡亲们看着她挥动着瘦小纤细的手,好象突然想起:她还是一个孩子!
二、深锁汉宫无人问
世上最神圣,最隆重,最风雅的,莫过于帝王的婚姻;世上最残酷,最野蛮,最荒淫的,同样莫过于帝王的婚姻。
王昭君就这样和无数少女被帝王征召入宫,这个年龄的女孩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昭君知道此行是为了什么,但又不清楚等待她的是什么。那时的她,更不可能去深思宫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以前,她没有去过郡府县府,甚至没有走出过这条山冲。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无法想象,更想象不出千里之外的京都是如何繁华。
转眼间,王昭君到了京城数月了。这几月里,除了每天在宫里做些针织刺绣之类的活,诺大的深宫后院,没有人知道她叫什么,来自哪里。身边一起来的女子,有的被调拨去伺候嫔妃,有的被分派去浣洗、御膳、园艺等处。还有个人命好的,已经被汉元帝宠幸,做到了美人、御女、夫人等。究其原因,倒不是王昭君长的不够美貌出众,而是当时汉宫有个惯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将后宫所有待选侍奉的女子定期画像造册,皇帝根据画像姿色来召见宠幸。很多女孩为了上位,纷纷贿赂画工画画时候把自己画的美一点,可是王昭君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她来自偏僻的小山村,对后宫这些规矩看不惯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这些事情她还一时学不会、做不来;二是因为她原本就是贫寒农家出身,没有钱财来用于贿赂,宫廷每月发的那点月俸还不够她平时买点日用物品,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每次那些势利的画工就把王昭君的画像被画得最差,别说被皇帝召见了,皇帝身边的太监看了她的画像都觉得没有任何兴趣。王昭君就这样被冷落在后宫,时间一天一天的过,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她还是一名卑微的小宫女,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听不到关于她的任何音讯了,渐渐的,人们好像都忘了她。
话说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汉朝最大的边境隐患就是匈奴,匈奴与汉朝作对数十年,而且特别顽强。自汉高祖以来,汉朝都会选择一名公主嫁给匈奴首领,通过这种联姻方式换取和平,这就是著名的“和亲”制度。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里,虽然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但是后来匈奴臣服以后,为了和少数民族维系友好关系,汉朝还是会选择将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以后嫁给匈奴的公主,不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了,随便在后宫选个宫女,册封为某某公主后远嫁匈奴,背井离乡,去几千里外的少数民族生活可是个苦差事,宫女人人都不想让这份厄运落在自己头上。这份厄运,自然而然的会落到苦命的宫女身上,王昭君毫无疑问的被命运之神“眷顾”了。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请求汉元帝“和亲”,赐他一名汉宫女子做单于夫人。汉元帝便命令画工将宫中女子画像细细梳理一遍,找出一位合适的人选,几位画工商量了一下,后宫中这几年就一位女子不守规矩,没有给他们一点好处费,所以当时的画工负责人叫毛延寿,不但极力推荐王昭君,还顺手在王昭君的画像上,提笔往王昭君脸上点了几颗黑点,这段故事叫“毛延寿点破美人图”。
画工的推荐结果,被呈送到了汉元帝手中,一天,汉元帝召见王昭君,王昭君也第一次见到了汉元帝,看到来到堂前的王昭君,汉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细看那女子,生得身姿袅娜纤巧,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一双秋水眼,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气质优雅,仪态端庄,正可谓“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汉元帝心中有了挽留之意,但是此时已经悔之不及了,后宫早已传开王昭君要去和亲,汉元帝也不想丢了皇帝的威严和身份,便只好强硬着颜面,封王昭君为明妃,赏赐千金,眼巴巴看着这位美女即将远嫁匈奴。
汉元帝看着美若天仙的王昭君,还是不能释怀。第二天便下诏书三道,一是封昭君为明妃,昭告天下;其二是昭君家乡州县免去三年税赋;三是追究画工责任,问罪画工毛延寿、陈敞,把为王昭君画像的画工都杀了。对于这件事,历代文人都有相关诗作为王昭君鸣不平,如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在汉元帝的恋恋不舍的眼神中,在家乡父老沐浴隆恩的欢喜中,在后宫其他女子的暗自庆幸中,王昭君要启程了,此去必经年 荒野寒暑换红颜!
三、千载琵琶作胡语
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她信手半抱琵琶,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昭君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不幸的是,她却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痛苦。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婚姻中的继婚制度,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的儿子。这种违反伦理纲常的事情,王昭君必须面对。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给汉帝,请求返回故土。这时汉朝皇帝已经成为了汉成帝,汉成帝令她遵从胡俗,一切按照匈奴旧制。绝望中的王昭君只得下嫁给单于的儿子。昭君就这样嫁给了雕陶莫皋单于,婚后生有两女。
20几年后,雕陶莫皋单于又死,新继任的复株累单于是雕陶莫皋单于的亲叔叔,王昭君又按照匈奴继婚制度,嫁给了新单于,就这样,王昭君的的一生经历了三任丈夫,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她嫁给了父子二人、兄弟二人、叔侄二人。嫁完父亲嫁儿子,嫁完儿子嫁小叔子,这对于中原女子王昭君来说无疑是有悖人伦的奇耻大辱,王昭君所承受的内心煎熬可想而知。王昭君何尝没有想过自尽,只不过,她清楚的知道,她死后,自己的儿女将沦为孤儿,更何况,汉王朝势力渐渐衰微,匈奴已经蠢蠢欲动了,她如果死了,匈奴随时可以再起烽烟,匈奴与大汉交战,受苦的还是水生火热中的百姓,就这样,王昭君忍辱负重,她早已经化身为守望在匈奴与汉朝边境的一棵胡杨,静静的伫立在那里,任凭大漠风沙侵蚀掉年华,她无怨无悔。
终于有一天,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王昭君眼看自己为之献身的和平顷刻之间化为乌有,53岁的王昭君悲愤成疾,一病不起,两年后,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她死后,被葬在大黑河南岸,她的墓地就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王昭君的墓地背靠大青山、面向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据说,那座"青冢"几千年了,从未被风沙吞噬,每个斜阳映照的黄昏,树影摇曳,风声呖呖,仿佛王昭君依旧在弹奏那曲《琵琶怨》。
书生评语:历史的长河,不仅流淌着男人的血,也流淌着女人的泪。昭君出塞,名留青史,她用一生的守望,换来了边境短短数十年的和平,也赢得了身后流传千年的美名,这次,没有人再说她红颜祸水了,可是她的一生是何等凄苦萧瑟,然而,出塞并不是她的初心,和亲并不是她的意愿,驼铃远去,花红柳绿的短梦被风沙淹去,谁还能拨动撕心裂肺的琴弦?只有那一壶冰心,还牵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