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美德就是赞美。 ---题记
毫无疑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德的民族。关于美德,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白求恩……但是,他们的美德似乎都与某种牺牲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有些遥不可及。我们追求更美,我们开始挑剃,我们习惯吐槽,却忽略了一种简单而又难得的美德,那就是赞美。从一个批评和挑剔的眼光到赞美和欣赏的眼光有多远的距离?说简单,其实就是改变一下接人待物的角度。说难得,那是深入骨髓的观念难变。
想想看,放学之后,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回到家。孩子把一张需要家长签字的试卷放到家长跟前,“妈妈,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的孩子却等来了家长的一句“继续努力,不许骄傲!”或许家长有一丝表扬的神情,让孩子开心到飞起。
在“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下,很少有家长会直接赞美孩子,“孩子你太棒了,你让我感到特别骄傲!”这么做似乎在国外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会常常听到“You did a great job! I'm so proud of you! ”这样的话。
不重表扬而重指责,成了中国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的习惯表现,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这么严厉批评你或者严格要求你”。父母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我在此提出来并不是要做个对错之分,只是觉得不妥:父母的本心是为了孩子好,而这么做的结果却是,我们习惯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习惯了严格要求别人。所以忽略了赞美别人,也忽略了欣赏自己,无形中增加了焦虑和不安。
其实,我自己也是深受“严格要求”的影响而长大的。常常赞美别人,成了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情。别人赞美自己的时候,自己还会觉得不好意思,习惯性地忽视掉这样的赞美。别忘了,我们人是一种渴望自己变得很重要的动物,赞美恰恰可以满足人的这种渴望。为什么要忽略掉这种美德呢?像姜文这样成功的导演也曾坦言自己内心具有对得到父母赞美和欣赏的渴求。我相信,尚在奔向成功之路的你我也都渴望得到这种赞美和欣赏。
那些忽视赞美却不忘打压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认为一句“我的孩子表现得很棒”的赞美会让孩子骄傲的!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感到骄傲呢?为什么要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观念来抑制内心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渴望呢?骄傲和谦虚是可以和谐共处的,骄傲一下满足自己内心渴望重视的情感需求,并不妨碍我们用谦虚的态度自信地追求下一次的骄傲啊。赞美,可以让孩子收获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对自己感到骄傲,懂得欣赏自己的同时,也懂得欣赏父母和欣赏别人,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美德。
不止是对自己的孩子,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应该如此。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美德能够是事情发展得更好的力量。妻子常常忽略对丈夫的赞美,却不忘抱怨丈夫对家庭事务的漠视;丈夫常常忽略对妻子的赞美,把妻子的辛苦付出视作当然;老板常常忽视对员工的赞美,达不到要求就一顿指责,却忘了关心其中的缘由……我们忽视了,很多时候,赞美可以给我们更好的状态和心理力量去把事情做得更好。
如果父母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不忘欣赏赞美孩子的努力,也许那个刚刚高考完就跳楼的孩子还会眷念自己活着的美好;如果妻子偶尔抱怨的同时不忘赞美丈夫,也许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不会离家出走而死于寒凉;如果老板指责员工的同时也不忘赞美员工,也许员工会心情美美地交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稿;如果朋友之间时常赞美和欣赏彼此,也许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会更加积极勇敢,对工作和未来的焦虑会不那么严重……毕竟,人生苦短,别忘了及时赞美。
后记:一岁的小橙子虽然还在呀呀学语,但是他已学会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赞美他认为美好的事情:当他将一块积木成功地搭在另一块积木上的时候,或者他将一个小球准确地扔进置物篮中的时候,或者他将形状匹配的积木放进对应漏洞的盒子里的时候,或者他将牙刷放回杯子里的时候,或者他将拉拉裤扔进垃圾桶里的时候,他都会在妈妈的鼓励欢呼中拍手,享受赞美自己的乐趣。我想,也许哪一天,他也会为别人鼓掌,享受到赞美别人带来的乐趣。我想,我也应该重拾赞美的眼光去重新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